道德經33-41章
本週課程從第三十四章開始,劉教授提到涵義是道生萬物而不辭、不有、不為主,正如水利萬物而不爭一般任萬物順自性而發展,雖然微小但是無所不在且有容乃大,正是以其無私故能成其私。
第三十五章是修道不可沉溺耽樂,道正如君子之交淡如水一般的淡然無味,然說道不離世事倫常,但道的味道總是與美樂、美食有所不同,道與他們是有所對照的,如被吸引而停下腳步忘了本來目的那就不好,上通大道時到就是源頭活水,正如朱熹詩「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
第三十六章有的人說是老子厚黑學的思想,但其實不是,是談物極必反的道理。道在對立轉化之中,正如吉凶會因條件的轉化而有所改變,這一切都是因緣的際合,很多東西判斷隨著人生會有所改變,所以要洞察機先。利器是治理國家之道,不可示人是因其自然無為沒什麼好看的,道是一切最高法則,法道自然。
第三十七章老師有感寫了一首詩「道在欲中不離身,修身至欲方成真。天心自於人心見,天人和處本無分。」人活著就有需求,想即是欲,而想無欲即是大欲,解釋與字面是不同的,欲有一己私慾及願為公之欲,這兩者在性質上完全不同,人是道欲並存的存在,但重點不是排除而是滿足欲的方式,看是合道自然還是背道而馳,見可欲而欣不亂便是不欲,不欲而靜便是生命的本質。
第三十八章是道德經下篇《德經》之始,國家失法而後刑,失刑而後兵,這是失德的國家發展過程,不要行仁義,因這是刻意為之而要由仁義行,從心所欲而不踰矩。
第三十九章言合道與不合道的世界已分開來,至譽無譽的選擇正是世俗與道的價值觀之分野,在玉與石之間有所貴賤?人盡其才才是最重要的,聖人批褐懷玉而不露相,該如玉而如玉,該如石如石,處虛境,依道而行,道通唯一。
第四十章提到守柔不爭與反的概念,反有1.相反相成、2.物極必反,對立轉化、3.歸根復命,反本復初三種解釋。
第四十一章將人分三等,上智、中人、下愚三種,佛陀為何說經四十九年就是為了應要對不同根器的人說不同的法。
藉由經典書籍之閱讀,東海大學教學卓越計畫期盼學生養成自主學習之風氣,在落實課程的執行之中,確實感受到學生的進步與成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