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月電子報
2012年 12月
2012年 09月
2012年 04月
2012年 02月
2011年 12月
2011年 10月
2011年 09月
2011年 05月
2011年 04月
2011年 02月

 
東海校內搜尋
全球站台搜尋

 

<<   2025年02月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010年 12月份電子報
卓越計畫99.11月成效報導-道德經 撰寫者:
2010-12-06


閱讀偉大的書《道德經》

道德經20-24章

  東海大學教學卓越計畫開設閱讀偉大的書《道德經》課程,本週從第二十章開始閱讀,本章要與十八、十九章一同解讀,這裡提到無憂的途徑是絕學,此處學若所指為名利學問,則人生不學不知道,固無法真正無憂;而絕再此亦有二解,一是拒絕,也就是如前所述反璞歸真之意;第二個解釋是卓絕、絕妙,此時絕學辨識絕妙之學也就是修道之學,聖人體道故能無憂。如嬰兒之未孩此句指嬰孩出生尚天真無邪的階段,之後後各種影響好惡便生,而未孩便是道的境界,後又提到反觀自省,指內修有一定的涵養便自然外顯。

  第二十一章是對道體的描述-為何為玄學。本章開句即言為道是從,因人從外表無法判斷所為是否循道或為利,縱使目標相同但出發點相異仍是未從道而行。恍、惚、冥、窈都是對道體的勉強形容,雖見不到但道是真實存在的,與可見之器不同。

  第二十二章提到人不爭則天下平,爭原就是人原始本能,但慾望滿足就不再有價值,所以要提升而不只是本能運作。有時堅持是我執的起源,這就是一切煩惱的源頭所以有退一步海闊天空的說法,但與委曲求全不同;但如是犧牲小我而完成大我的無私之全則是大乘精神。

  第二十三章提到人生當中有無常之常,最不變的就是凡事都在變,所以慎終更要知始,要有恆心毅力。正面思考也是很重要的,同一件事情不同念頭就會有不同影響。

  第二十四章與二十二有重疊之處,提到多餘而無用,如漢朝張良與韓信最後結局的對比。修道者要腳踏實地,不可躁進,雖言功道自然成也是要修德以待帝恩,因為成不成是上帝的事,人是只問耕耘不問收穫,如同追求快樂終得不到,快樂只是追求途中的附屬品無法強求。

 
上課情形
   

道德經25-32章

  本週課程進行第二十五章,劉教授提到老子體悟宇宙中有很重要的存在,他將這存在姑且稱為道體,而本章為對道體的形容,同學解經時提出疑問,未何「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的四大中會有人算在其內?這是對人在宇宙中地位的判斷,人是萬物之靈的關鍵點在於萬物是否同人可體會到道的存在,而人雖在四大之一也別太過自大,如今人與自然的和諧已破,不同以往。自然而然的自然與自然科學的自然完全不同,這是非以人的意志可改變的運行規則,如同佛家言「自然而然,如來如去」。

  第二十六章提到人要楚之淡然不,因外在享受而失去根本,要安貧樂道,樂道自然安好,如孔夫子嘗言「憂道不憂貧」,孔顏樂處更是古代讀書人的追求之道,而知足亦要知止於道,有大學言「止於至善」。

  第二十八章以相對論述,要了解對立的兩面才會有整體的觀感,黑白為無極,無極生太極,太極生兩儀是道無限的可能性,,而未雕的原木在成為已雕的器之前亦同,如同孔夫子所說「君子不器」成器則受限於此,佛曰「所知障」即是此。

  第二十九章指出人算不如天算,如老子曾言「天網恢恢,疏而不漏」一般,而若神器天下人人皆可用之還有其爭奪的價值嗎?這裡可連結到第四十八章的三去加以論述。

  第三十、三十一章內容是老子的反戰思想,他認為天下是一報還一報,如同二十三章提到的盛而衰之理論及二十四章所提到的心態差別。

  第三十二章提到道體無名、小而樸,一切要站在道的高度方知限度,一切都是道所依歸,正如黃河勢必東流而道之所趨不會有改變。

 
學生發表及導讀 意見分享與互動
 

 

道德經33-41章

  本週課程從第三十四章開始,劉教授提到涵義是道生萬物而不辭、不有、不為主,正如水利萬物而不爭一般任萬物順自性而發展,雖然微小但是無所不在且有容乃大,正是以其無私故能成其私。

  第三十五章是修道不可沉溺耽樂,道正如君子之交淡如水一般的淡然無味,然說道不離世事倫常,但道的味道總是與美樂、美食有所不同,道與他們是有所對照的,如被吸引而停下腳步忘了本來目的那就不好,上通大道時到就是源頭活水,正如朱熹詩「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

  第三十六章有的人說是老子厚黑學的思想,但其實不是,是談物極必反的道理。道在對立轉化之中,正如吉凶會因條件的轉化而有所改變,這一切都是因緣的際合,很多東西判斷隨著人生會有所改變,所以要洞察機先。利器是治理國家之道,不可示人是因其自然無為沒什麼好看的,道是一切最高法則,法道自然。

  第三十七章老師有感寫了一首詩「道在欲中不離身,修身至欲方成真。天心自於人心見,天人和處本無分。」人活著就有需求,想即是欲,而想無欲即是大欲,解釋與字面是不同的,欲有一己私慾及願為公之欲,這兩者在性質上完全不同,人是道欲並存的存在,但重點不是排除而是滿足欲的方式,看是合道自然還是背道而馳,見可欲而欣不亂便是不欲,不欲而靜便是生命的本質。

  第三十八章是道德經下篇《德經》之始,國家失法而後刑,失刑而後兵,這是失德的國家發展過程,不要行仁義,因這是刻意為之而要由仁義行,從心所欲而不踰矩。

  第三十九章言合道與不合道的世界已分開來,至譽無譽的選擇正是世俗與道的價值觀之分野,在玉與石之間有所貴賤?人盡其才才是最重要的,聖人批褐懷玉而不露相,該如玉而如玉,該如石如石,處虛境,依道而行,道通唯一。

  第四十章提到守柔不爭與反的概念,反有1.相反相成、2.物極必反,對立轉化、3.歸根復命,反本復初三種解釋。

  第四十一章將人分三等,上智、中人、下愚三種,佛陀為何說經四十九年就是為了應要對不同根器的人說不同的法。

  藉由經典書籍之閱讀,東海大學教學卓越計畫期盼學生養成自主學習之風氣,在落實課程的執行之中,確實感受到學生的進步與成長。




Copyright c TUNGHAI UNIVERSITY. All rights reserved.  總計畫辦公室電話 Tel : 886-4-2359-2559  FAX : 886-4-2359-2545
地址: 40704 台中市西屯區台中港路三段 181 號 TEL: 886-4-2359-0121 FAX: 886-4-2359-0361    Designed by  ASIAWAY
建議瀏覽大小為1024x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