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月電子報
2012年 12月
2012年 09月
2012年 04月
2012年 02月
2011年 12月
2011年 10月
2011年 09月
2011年 05月
2011年 04月
2011年 02月

 
東海校內搜尋
全球站台搜尋

 

<<   2025年05月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2010年 12月份電子報
卓越計畫99.11月成效報導-韋伯與資本主義文明分析 撰寫者:
2010-12-05


◎閱讀偉大的書:韋伯與資本主義文明分析

《資本主義精神與形式的差別與意義》

  上週課程討論到資本主義精神在資本主義活動或制度出現前就已存在,然而具備近代西方資本主義精神的工作德行,並不在於賺錢與營利欲望的形式或程度上的差別,因為獲利的本能或貪財的本能,事實上與人類歷史一樣古老。另一方面,資本主義精神與工作關係間也具有某種程度的雙重倫理性,將傳統主義的工作模式視為非倫理的,而無情掠奪(如無止盡地剝削)則是反倫理的。事實上,資本主一精神與工作間的關係,是披著倫理外衣受規範束縛的特定生活樣式,是做為天啟的存有。

  接著陳教授更深一層提到關於資本主義精神與勞動的論述,首先是對於前資本主義勞動特質的抵制,一方面以滿足於基本需求的兩個極端說明,分別是:(1)論件計酬的弔詭;(2)低工資-高利潤的極限性。透過這兩種極端,顯是前資本主義勞動的特質並不會增加勞動率,義不能提升勞動效能,更有礙於資本的積累。另一方面則是關於勞動本身是絕對目的之討論,這種心態與行為並非天生的產物,而是某種教育的結果。也就是說,勞動做為目的之觀點,是無關種族,而是由於傳統與教育所致,且這種工作態度與效率的提升,以只能在特殊宗教信仰上體現。於是積極的經濟行為,與冷靜克己自制的合一,以及戰勝保守、傳統、不願改變的工作習慣等因素,皆使得對抗傳統主義成為可能。

  資本主義精神與資本主義形式的差別與意義,在於前者是後者的充分非必要條件;事實上,資本主義精神與承載者則是創造出反體現資本主義克服傳統主義束縛的精神與倫理氣質。教學卓越計畫開辦閱讀偉大的書課程,經由課程教授及經典閱讀、確實達到刺激學生思考及想法分享之目的。

陳教授透過PPT進行授課 學生認真聽講
   

《Weber宗教改革與資本主義精神》

  東海大學開設閱讀偉大的書《韋伯與資本主義文明分析》課程,本週以一般對於資本主義起源的討論,多是以積極、成功企業家的誕生做為起始點。陳教授提到透過脫貧、追求權力和聲望、繼承與傳承的方式成為成功的企業家。然而,Weber認為這種將資本主義的起源視為是適應資本主義經濟形式之後的情況的自然結果,事實上是一種倒果為因的說法。對Weber而言,這僅是理性主義發展的一部分;他強調倫理與理性其實並不一定總是並行的,另一方面,理性主義在各個方面卅領域的發展也並不一致。因此,理性與倫理並非資本主義經濟型態的特權,換言之,「理性與倫理」和「資本主義精神」的開展,兩者間其實並不具有必然的關連性。理性主義做為複數歷史概念下的理性主義,主要體現在功利主義理性不等於資本主義理性的討論;資本主義理性強調將俗是職業視為一種個人使命的觀念與行為,而功利主義重視得是工具理性下的「不理性」之行為。基於上述的討論,牽引出Weber的主要課題,及無職業觀的俗世職業與勞動獻身究竟如何可能?

  在Weber在談職業觀的時候,首先是從路德教派著手。Weber首先從路德的天職觀進行討論;透過對於職業的重新認定,彰顯天職觀的社會意義。對職業的重新認定,將職業視作為神所交付的使命、上帝所安排的任務。首先係就字根、字義上的解釋;職業原指得是現世職務,然而透過路德對於職業的重新界定,將其視作為一種履行神的誡命,於是職業便被賦予了具備義務、倫理的意涵。自此之後,職業這個詞彙同時具備了內在與外在的意義。而這種對於職業的相關意涵與指涉,是天主教時期所沒有的概念,而是教改革過後才出現的結果之一;這種精神的來源,係從聖經的「原文的精神」,轉變到來自於「翻譯者的精神」,並且對於俗世的職業賦予正面、肯定的倫理與評價。 

  不同於早期天主教會的職業觀,認為與偶像崇拜有關的職業不得參與祭祀活動;然而在路德的天職觀底下認為體現上帝的旨意,在於透過履行生活岡位的俗世責任與義務,而非以苦修禁慾超越俗世的道德,強調「因信稱義」。再者,對於路德而言,每一種俗世的正當職業,在上帝面前都具備同等的價值;如同教士般的宗教生活不再具備優位性,過去的出世苦行,如今被視為逃避上帝所賦予的現世責任。而這概念也構成了社會學中相當重要的意義,即強調職業階層化及其特權的「除魅」。

   
陳教授與學生互動 講解與授課實況
 

 

《『天職觀』的倫理轉化與歷史、文明的意義》

  本週課程一開始,針對Weber關於天職觀的社會意義的另一面相著手討論,主要在強調俗世職業的道德平反與倫理價值,並不能直接與資本主義精神相連結。對Weber而言,路德的職業觀事實上仍具備保羅時期的俗世冷漠;路德教派雖然接受俗世工作做為上帝的旨意,但是強調安於現狀,並將追逐俗世成就的行為視為虛榮、功利的行為。另一方面,對於聖經的詮釋也抱持傳統主義的詮釋傾向,認為追求俗世成就雖不減分、但亦不會使自己在上帝眼中獲得加分的效果,因此,信眾大多謹守生計,而讓不信神者追求俗世利益的工作。

  正如上述所言,路德對於聖經的詮釋不只維持、並且越加於傳統主義的傾向,體現在基督徒只有「在職業中」服侍上帝,而非「透過職業」服侍上帝的觀點。這幅從上帝與安於現況的相結合,使得新的倫理觀念無法開展,視作為消極的職業倫理,雖然俗世工作並不低於禁欲苦行,但是仍然傾向安於現世秩序,順服俗世的權柄。對Weber而言,這種職業觀比德國神祕主義的職業觀更為落後,認為有「偽信」的疑慮,鼓勵「因善稱義」而非「因信稱義」。另一方面,路德的職業觀對Weber而言,亦體現一種教義上的「雙重正當性」,指出俗世職業同時獲得「道德倫理的重視」與「宗教教義的讚許」,這是早期基督教會與使徒時期,「末世期盼」與「末世論」觀點的重新轉換,並透過這種方式,將世俗職業勞動與宗教教義合而為一。

  接著討論得是「天職觀」的倫理轉化與歷史、文明的意義。事實上,在整個宗教改革時期,喀爾文主義才是天主教會真正的對手。Weber認為路德教派對於教改革的開展,扮演著起點與長期的精神啟示,而克爾文教派則是使得宗教改革得以持續且具實際成效的重要基礎。至於與資本主義的關係,其實宗教改革派並非有意促進資本主義的發展,因為其真正的東基與倫理目的仍然是宗教性的目的,強調「靈魂救贖」作為唯一關懷,而其所造成的文化影響,諸如經一活動的意義、心態,與行為的改變等各個面相,均是使料未及的「未預期結果」。

  韋伯主義(Weberian)與文化取向研究的認識論基礎,亦奠基於此;他們並不是要對宗教教義進行所謂的價值判斷,強調免於價值判斷、堅持價值中立的研究方法論,透過歷史脈絡、歷史個體性、因素多元性的多元決定方法以開展研究。因此,在韋伯主義與文化研究取向下的討論,體現了宗教改革與資本主義精神之間存在的非線性、因果關係。再次強調了教學卓越計畫重視學生閱讀與思考風氣之養成。




Copyright c TUNGHAI UNIVERSITY. All rights reserved.  總計畫辦公室電話 Tel : 886-4-2359-2559  FAX : 886-4-2359-2545
地址: 40704 台中市西屯區台中港路三段 181 號 TEL: 886-4-2359-0121 FAX: 886-4-2359-0361    Designed by  ASIAWAY
建議瀏覽大小為1024x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