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職觀』的倫理轉化與歷史、文明的意義》
本週課程一開始,針對Weber關於天職觀的社會意義的另一面相著手討論,主要在強調俗世職業的道德平反與倫理價值,並不能直接與資本主義精神相連結。對Weber而言,路德的職業觀事實上仍具備保羅時期的俗世冷漠;路德教派雖然接受俗世工作做為上帝的旨意,但是強調安於現狀,並將追逐俗世成就的行為視為虛榮、功利的行為。另一方面,對於聖經的詮釋也抱持傳統主義的詮釋傾向,認為追求俗世成就雖不減分、但亦不會使自己在上帝眼中獲得加分的效果,因此,信眾大多謹守生計,而讓不信神者追求俗世利益的工作。
正如上述所言,路德對於聖經的詮釋不只維持、並且越加於傳統主義的傾向,體現在基督徒只有「在職業中」服侍上帝,而非「透過職業」服侍上帝的觀點。這幅從上帝與安於現況的相結合,使得新的倫理觀念無法開展,視作為消極的職業倫理,雖然俗世工作並不低於禁欲苦行,但是仍然傾向安於現世秩序,順服俗世的權柄。對Weber而言,這種職業觀比德國神祕主義的職業觀更為落後,認為有「偽信」的疑慮,鼓勵「因善稱義」而非「因信稱義」。另一方面,路德的職業觀對Weber而言,亦體現一種教義上的「雙重正當性」,指出俗世職業同時獲得「道德倫理的重視」與「宗教教義的讚許」,這是早期基督教會與使徒時期,「末世期盼」與「末世論」觀點的重新轉換,並透過這種方式,將世俗職業勞動與宗教教義合而為一。
接著討論得是「天職觀」的倫理轉化與歷史、文明的意義。事實上,在整個宗教改革時期,喀爾文主義才是天主教會真正的對手。Weber認為路德教派對於教改革的開展,扮演著起點與長期的精神啟示,而克爾文教派則是使得宗教改革得以持續且具實際成效的重要基礎。至於與資本主義的關係,其實宗教改革派並非有意促進資本主義的發展,因為其真正的東基與倫理目的仍然是宗教性的目的,強調「靈魂救贖」作為唯一關懷,而其所造成的文化影響,諸如經一活動的意義、心態,與行為的改變等各個面相,均是使料未及的「未預期結果」。
韋伯主義(Weberian)與文化取向研究的認識論基礎,亦奠基於此;他們並不是要對宗教教義進行所謂的價值判斷,強調免於價值判斷、堅持價值中立的研究方法論,透過歷史脈絡、歷史個體性、因素多元性的多元決定方法以開展研究。因此,在韋伯主義與文化研究取向下的討論,體現了宗教改革與資本主義精神之間存在的非線性、因果關係。再次強調了教學卓越計畫重視學生閱讀與思考風氣之養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