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月電子報
2012年 12月
2012年 09月
2012年 04月
2012年 02月
2011年 12月
2011年 10月
2011年 09月
2011年 05月
2011年 04月
2011年 02月

 
東海校內搜尋
全球站台搜尋

 

<<   2024年05月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2007年 04月份電子報
【卓越揚帆】如何提升學生的學習動機 撰寫者: Dr. William Lan 藍云博士
2007-04-30



如何提升學生的學習動機
 
  

Dr. William Lan 藍云博士
Professor in College of Education, Texas Tech University

學習動機是教學中最重要的元素。以學生的智力,要應付老師所教的東西,其實應該是綽綽有餘的。但學生為什麼還是會學不好呢?為什麼老師越敎越多,但學生卻越學越少呢?其主要的原因之一,恐怕在於動機的問題,因為一旦學生缺乏動機,老師再怎麼努力,也不能得到很大的學習成效;而學生學習動機低落,也是許多老師都同意的看法。

當遇到動機低落的問題時,老師能如何提升學生的動機呢?過去的研究建議,第一種方式是改變課堂活動(changing classroom activities),避免長時間採取單向講述的方式,有時候要採取以學生為中心的活動,像是小組討論、遊戲、活動等等;第二種方式是改變教材呈現的方式(changing presentation formats),例如,使用多媒體、給學生觀賞影片等等,在教學內容上增加變化。第三種方式是變換學習內容(changing learning content),例如變換討論的概念或主體,第四種方式是提供動手做的活動(providing hand-on activities),這些方式都可以避免因時間過長使學生對內容產生厭煩,克服學生無法長時間集中注意力的問題。

然而,過度強調這些方法時,也可能會出現另一些問題。首先,並非所有的課程都適合運用這些方法。例如,美國學生數學能力低落,究其原因可能是因為數學教學活動中過於強調變換教學方法,反而剝奪了訓練學生抽象思考的機會,在教育研究中,有一個名為TIMSS(Treads in International Mathematics and Science Study )的國際組織,主要測試學生在三到四年級、七到八年級及高中最後一個年級(十一或十二年級)的數學成就,其測驗結果的國際比較研究發現,美國比起其他國家而言,其數學及科學成績的排名隨著學生年齡增加而下降,有學者即提出可能是因為教師課堂教學活動變換次數過於頻繁,一節課中所討論的概念數量過多,反而打亂了學生的抽象思考與理解的進行。因此教師頻繁地改變內容,有時未必是好的教學策略。

那究竟什麼是最好的教學方法呢?基本上沒有任何一種教學方法是最好的,如果有的話,那麼老師都需要違背自己的個性去模仿某一種方式,其實每位老師都有自己的教學風格,硬是要學他人的作法的話,並不容易做到。所以光是在教學方法上下功夫是有其限制的,我們應該要再更深地去思考如何去啟動學生的學習動機,這恐怕才是根本的方式。

心理學上認為每位學生對於環境都有好奇心,有一股了解環境的需要(needs),幾乎每個心理學派都贊同人皆會有想要了解所處環境的慾求,因為人必須了解環境才能掌握環境,掌握環境後才能夠生存。所以教師要做的就是幫助學生了解環境,假使我們能滿足學生這樣的需求,那麼自然能引起學生的動機。我在我兒子身上看到了這點的重要性,他的化學老師要求學生讀還沒教的化學章節,隔天還要舉行考試,我請了研究生幫他畫重點,雖然他考試順利過關了,但畢業後卻對化學完全失去興趣,因為對他而言,化學只是死記硬背的科目。後來,他讀大學時卻自己主動選修了多門化學課,問明原因後我才發現,他大學的化學老師能夠讓他感到學化學是有意義的(meaningful)。心理學上對有意義的學習(meaningful learning、meaningful information)的定義是指,所呈現的內容和學生原有的知識能夠聯繫時,那麼對學生而言,這個新的內容就是有意義的(information that is related to learner’s prior knowledge)。Ausubel認為,若要以一句話來說明教育心理學,可以總結為:「發現學生知道什麼,並根據學生所知的來教他們」(ascertain what students know and teach them accordingly)。因此老師唯有能夠建立起新知識和舊知識的聯繫,才能引起學生的動機。

因此,真要讓學生對學習有興趣,不能光是訴諸於方法的多樣性,而是要看到學生內在深處的需要,滿足他們的生存需要。從動機學的角度來看,教學最高的目標應該是培養一個自我調控(self-regulated)的學生,一個能夠自覺自發、為自己的學習負責的學生,而不需要老師花太多力氣去替他們規劃太多的課程、功課。所以教育的最終的目標是讓學生自己負起學習的責任。然而有許多學生是相當被動的,不會自己規劃學習,因此怎麼樣的環境或教學才能讓學生成為一個自我調控的學生呢?自我調控目前在教學應用上的相關研究並不很充分,因此我借鏡了父母管教模式(Parental Style)來探討這個問題,主要從兩個面向來看,一個是關懷(Demandingness,又稱為expectation),主要是指對孩子的期望有多高;另一個面向是回應(Responsiveness)或稱為支持 (supportiveness),指的是父母對孩子的需要有提供多少支持,將上述的兩種因素作為座標軸合併來看時,就形成四種不同類型的家庭,第一種是權威型(Authoritative, 高要求、高支持)、專制型(Authoritarian, 高要求、低支持)、溺愛型(Permissive, 低要求、高支持)、放任型(Indifferent, 低要求、低支持),研究的結果發現,權威型的家庭對孩子是最好的,這類的孩子成績好、與友伴的關係也好、能努力達到自己的目標。而這也正是我們期待培養的學生,所以將這個模式運用到師生關係時,教師也要對學生高要求、高支持,才能培養他們成為一個自我調控的學習者。

我曾針對服務學校的博士生做了一個調查,問他們對自己指導教授在這兩個面向上的看法(老師要求高不高?你有需要時老師願意幫你嗎?),同時也調查他們是否滿意自己的專業發展?對自己專業的熱情高不高?另蒐集了他們的論文發表數目、研討會發表情況等客觀的數據,結果發現,四種類型的教授都有,也發現到如果指導教授是屬於高要求、高支持這一型的時候,博士生對自己的表現感到最滿意、論文發表情形也最好。所以,作為大學教師,我們要讓學生知道,老師對他們是有要求的,但老師同時也願意幫助他們達到這些要求,在這樣的情況下,才有可能讓學生變成是自我調控的學習者。

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看,自我調控事實上是將外界的要求內化,也就是把別人對他的要求,內化成為他對自己的要求。然而要怎麼樣讓他們將外在的要求內化呢?首先,要先有外界的要求的存在,然後當他們可能達不到要求時,給予關懷、支持。然而老師通常在自己的專業中太久之後,往往會產生專業的盲點,忘了自己是如何度過那些學習困難的,或可能老師根本從來沒有學習困難,因此就看不到、無法體會學生學習的問題,甚至有時候老師很難想像,為什麼學生的程度會這麼低?因此我常告訴學生說:「沒有一個問題是愚蠢的!」老師只有把自己放在學生的水平上,試著去幫助他們、支持他們時,才能營造主動學習的氣氛,在這樣的氣氛中,讓每個人都能暢所欲言,分享感受並得到老師的幫助。如此才有助於學生將老師的要求內化。

做為一個未來的老師,必須要具有一、內容知識(content knowledge);二
、教學法的知識(pedagogical knowledge);三、學習策略的知識(strategic knowledge),內容知識就是你所教的科目內容的知識,而每ㄧ科所屬的教學法即是教學法知識,老師要能夠知道學生在哪裡最容易犯錯,知道要用什麼方法改正他們的錯誤,教學不僅僅是教內容知識,更要教學生策略知識,也就是幫助學生發展學習的技巧。
學習策略的重要性在哪裡呢?研究發現,首先,表現優異的學生確實有其特殊有效的學習策略(learning strategies make different in learning),比如在閱讀方面,一個好的讀者能夠進行預測、能在不懂的時候問自己問題、作澄清,以及能總結所讀的內容,這些都是有效的閱讀策略;第二,每個學科的學習策略是不相同的(learning strategies are domain specific),過去往往用幾何來訓練學生的邏輯,並認為用這樣的方式來讀任何科目都是很好的,但現在發現事實上並非如此,每一個學科都有它特定的學習策略,而這些策略需要由教師自己發現,很難靠別人發現來告訴你,因為每個人的專長領域不同,學習策略自然也就不同,老師要找到該學科的學習策略,然後教給學生;第三,學習策略是可教的(learning strategies can be taught);第四,學習策略須從大量的觀察與練習中習得(strategies learned through ample opportunities of observation and practice),老師要讓學生有觀察策略使用的機會,然後在觀察之後,充分去練習使用這樣的學習策略。

現代是一個資訊的時代,各種學科的訊息量不斷增大,而且知識更新的速率縮短,每五年更新一次,老師現在所教的可能和自己當年所學的已完全不ㄧ樣,因此老師如果要學生成為一個終身學習者,就必須要讓學生學到有效的學習策略。教師不但自己要懂得學科內容知識,更要知道如何教導該學科的學習策略。

最後,一個好老師最基本的就是要關心自己的學生,幫助學生看到學習的意義及價值,並幫助他們成為一個自我調控的終身學習者。
 
 
Dr. William Lan 藍云博士
Professor in College of Education, Texas Tech University



Copyright c TUNGHAI UNIVERSITY. All rights reserved.  總計畫辦公室電話 Tel : 886-4-2359-2559  FAX : 886-4-2359-2545
地址: 40704 台中市西屯區台中港路三段 181 號 TEL: 886-4-2359-0121 FAX: 886-4-2359-0361    Designed by  ASIAWAY
建議瀏覽大小為1024x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