廈門設計工作營是此次設計課程訓練的一部分;一方面將研究基地由台中轉移至廈門,一方面以團隊合作(Team Work)的方式,將東海大學、倫敦都會大學、以及廈門大學的學生混合編組,每組約2至3人,分成10組,共約25人,共同演練「後設空間」(Meta Spaces)之方法論。
「後設空間」是由Raoul Bunschoten教授研發所得的都市規劃與設計理論,著重在了解都市中複雜的動態關係,試圖找出不同層級中最具影響力的因子以及彼此之間的關聯性,進而創造在不同尺度與不同系統中可以發揮改變的力量。(Bunschoten, Public Spaces, 2002 and Metaspaces, 2004)後設空間方法論建立了一套具體操作的模式,以「都市走廊」(Urban Gallery)的觀念框限(Framing)特定的時間與空間範圍,並分別在四個不同的層面中運作從真實世界取得的資訊:
1.「資料庫」(Database):迷你劇情與操作場域(Mini-scenarios and Operational Fields)
透過田野調查與研究,取得日常生活的細節與統計資料,並進行相關資訊的組織與處理。這是一個過濾(filter)與連結(articulate)的過程,使得複雜、動態、而微觀的都市現象得以被理解,主要包含四個操作的步驟,簡稱為EOTM:(1) 抹拭(Erasure);(2) 起始(Origination);(3) 轉變(Transformation);(4) 遷徙(Migration)。
2.「原型」(Prototypes):都市原型做為移動的個體(Urban Prototypes as Moving Regularities)
原型是新的概念、想法、與/或創新的設計方案,得以促成既有狀態之重新組織或新狀態之出現。都市原型是改變的引擎,新的都市形式的器具(Instrument)。原型回應四個層次的行動計畫:(1) 品牌(Branding);(2) 大地(Earth);(3) 流動(Flow);(4) 結合(Incorporation)。
3.「劇情遊戲」(Scenario Games):動態環境的模擬與測試(Simulation and Testing of Dynamic Environment)
劇情遊戲的目的是進一步指認代理人(Agents)與演員(Actors)的角色,在模擬與測試的過程中,確認「原型」中的設計方案在何種條件狀況下可以被啟動、發展。
4.「行動計畫」(action plan):原型的繁衍、調適、與施行(Proliferation, Adaptation, and Implementation of the Prototypes)行動計畫包含設計方案的發展策略,以及不同方案間的相互關係。因此,行動計畫必須清楚地描述方案在某種特定時空下得以施行的程序、涉入其中的代理人與演員、以及相互交織的操作場域。
在廈門所操作的是透過劇情遊戲去探討第一個層面有關都市資料庫的課題。原則上各個分組的四位學生分別就抹拭(E)、起始(O)、轉變(T)、與遷徙(M)四種角色做推演模擬,經過EOTM反覆模擬的結果則記載在地圖上。除此之外,各組學生亦實際進入廈門各個地點做田野調查,再經小組討論與分析後依品牌(Branding)、大地(Earth)、流動(Flow)、與結合(Incorporation)分項紀錄其所得。這些以表格型式呈現的資料是後續探討「浮現中的都市原型」(Emerging Urban Prototypes)之重要基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