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9日對創意動力學習中心來說,可真是個大日子,首度移動陣地前往銘賢堂,並在此舉辦「當創意預見大師」系列首場活動,邀請大師詩人余光中暢談「當創意遇見詩意」。這一系列活動是由創意動力學習中心出面,邀請各領域的大師來到東海和校內師生一起分享創意。活動還沒開始就吸引大批熱情的同學排隊,不知道的人還以為有演唱會呢。銘賢堂擠入了超過400位的師生,由於座位不足,很多人都直接坐在地板或階梯上。
管理學院林財丁院長的致詞,為今天的活動開場,林院長認為東海的學生這麼踴躍的參與今天的活動,讓他覺得很感動,東海的學生果然很懂得增加自己的內涵,代表的是一種希望,也感謝余光中先生光臨東海大學,公開分享自己的歷程。接下來創意動力學習中心主持人余佩珊老師,介紹創意動力學習中心,並邀請余光中先生上台,開始今天的對談。
詩人余光中先生以「當創意遇見詩意」為題,和管理學院林財丁院長及創意動力學習中心余佩珊老師進行對談,舞台上紅色的沙發讓銘賢堂的訪談氣氛顯得既熱情又輕鬆,余光中首先為現場聽眾朗讀新作「冰姑,雪姨」,傳達出他對地球暖化的關懷。令現場聽眾覺得值回票價的是,許多經典的作品,由大師親口為大家朗讀,感動自然也是加倍的。如何產生這麼多精彩的作品,余光中提到創意的培養必須要自己努力學習,去灌溉自己內在的創意種子,就連蘇東坡、曹操的才能也不是被教育出來的,勉勵大家要「從興趣出發,意志堅強、鍥而不捨,人人都可以成為大師」。
中場轉換氣氛,聆聽兩首作品「野百合之王」及「踢踢踏」,讓聽眾可以輕鬆的進入詩與歌重疊的世界。余光中:「創意就是知識跟經驗的累積。」即便是大師也有創意出不來、無法創作的時候,這時候他選擇翻譯文章,覺得膩了又轉去創作散文,散文遇到瓶頸了就去創作新詩,這樣的輪替反而可以啟發不同的創作。勉勵聽眾在不同的領域中培養知性的了解,對於創作也是不可或缺的。最後,余光中比較了一些名畫,讓聽眾可以具體地從不同畫作的比較中,獲得培養創意思考的靈感。
對談的結尾,開放了現場聽眾的提問。由於提問太多,只能回答少部分提問。提問一:為何詩人余光中不創作「小說」,他謙虛說到,他善於抒發自己內心的感情,詩的創作可以滿足他的需求,但是不擅長描寫別人,小說要描寫人物,所以他暫時並無打算創作小說,他更以白先勇和自己相比,假設在同一場合遇見一位美女,回家後被老婆問起,他一定會說:「我不記得了」,但是白先勇天生會寫女人,從衣服姿態一定都鉅細靡遺。提問二:余光中活了80年,最想要時間停留在哪一年。他感性的回答最想留在余佩珊老師8歲的那年,因為那時她最可愛,當時自己也是一個年輕的父親,對事業及理想也是最懷抱希望及熱情的時候,現在則是奉獻社會,由於他接送擔任美術館義工的余夫人上下班,他笑稱自己是義工的義工。
在聽眾熱情的掌聲中,訪談結束後,很多同學跑到舞台前,希望能夠獲得簽名及合照,讓現場頓時成為小型簽名會,足足簽了一個半小時才結束。創意動力學習中心的「當創意遇見大師」將延續到下學期,屆時也會邀請知名大師蒞校,為大家啟發些創意的想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