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講大綱及內容
時間:96.11.12(一)10:30~12:20a.m..
地點:M153
講者:楊宗愈
本次演講內容為針對台灣植物調查史、日據時期的日本採集者、台灣主要森林植物、台灣植披帶等內容項目多作說明。希望讓莘莘學子對生態也對台灣的環境多一些瞭解與反思。講者總結「要為台灣有所作為時必須先了解台灣。很多事情在四周就可以做得到,不是做給他人看的,而是希望這裡是乾淨的。當我們把東西送進嘴巴時,需想到大自然是必須付出一些東西,而不是平白無故就會出現的。有思考未來就有希望。」楊宗愈老師的演講內容引發同學的興趣,達到吸引學生思考生存環境的保育。但部分講解有時速度偏快,以致學生無法立即理解,整體而言整個演講進行相當順利,並引發出同學相當的興趣。
![](http://www2.thu.edu.tw/~teach/UserFiles/007(1).jpg)
一、 台灣植物調查史
1840年鴉片戰爭後,英國首先開打中華帝國的古老大門,1842年簽訂《南京條約》。
1849年葡萄牙公然佔據澳門。自此,許多歐洲人前往中國及台灣地區,除了探視設立貿易港口外,也為了探查有哪些東西可以帶回國內,而開始進行台灣植物(生物)考察史。
1、 福均(R.Fortune),英國人。最早來台採集的歐洲學家,1854年4月20日來台,僅在淡水停留一天。發現了當時著名的植物-蓪草,植物標本主要運輸英國皇室園藝協會。
(1).蓪草。生長於低海拔到中海拔。蓪草常取髓的部分,來讓小孩子做勞作,因為質地軟、又易染色。枝條和葉則當成造紙的原料。
2、 史溫侯(R.Swinhoe)
1856年首次造訪台灣。
1858年6月7日由澳門與C.Wilford先生等再度來台灣;7月離台期間發現台灣雲豹及台灣藍雀。
1861年7月2日行使台灣海峽到達馬公;7月6日到達打狗(高雄)及打狗山(壽山)一帶採集。
1862年5月離台。
1864年1月31日抵達淡水。
1868年9月抵台,次年春天離台。
植物標本主要送給漢斯博士及英國皇家邱植物園。
3、 威爾佛德(C.Wilford),英國人。
1858年6月7日由澳門與R.Swinhoe先生等再度來台灣;7月離台。
1858年6月11日由台南府城登陸,經過打狗、枋寮後繞過南端北上。停留蘇澳、淡水、基隆、梧棲,在回到府城。
對於當時的外國人來說,亞洲的植物是相當特別的,在中國門戶外未開放前,他們從未見過這些叫不出名字的植物,而植物的遷息也令他們覺得疑惑,植物不像動物一般,在冰河時期時可以走過台灣海峽,這問題引起許多生物學家的興趣。
4、 歐德翰(R.Oldham),英國人,英國皇家邱植物園的最後一位採集者。
1864年3月首次造訪台灣;4月離台。主要在淡水、基隆一帶採集,共採集130000份標本,約700種植物。
植物標本主要送給漢斯博士及英國皇家邱植物園。
5、 額勒格里(W.Gregory),英國人。
1864年底台;1874離台。
1864至1870年擔任英國駐淡水副領事。
1871至1874年擔任英國駐打狗副領事。
1865年在淡水採集植物,寄給漢斯博士及英國皇家邱植物園並存放在此。
6、 瓦特士(T.Watters),英國人。
1866年6月首次造訪;11月離開。
7、 甘為霖(W.Champbell),英國傳教士。
1871至1917年到台傳教。
1873年與兩位美國密西根大學教授,於台灣中部、北部、東部山區採集約600種植物。
1876年紀贈大英自然史博物館,294種台灣植物予以收藏。
8、 漢寇克(W.Hancock),英國人。
早期台灣蕨類重要採集者,1881年4月來台紙1882年4月離台。主要在淡水一帶採集,1883年寄100多種蕨類植物鑑定。
植物標本主要存放於俄羅斯聖彼得堡。
9、 福特(C.Ford)
1874至1902年任英國駐香港。
1884年6月於台灣暫留幾天,主要在淡水、基隆一帶採集。
標本主要送給英國皇家邱植物園。
10、蒲雷斐爾
1877年2月首次來台。
1888年6月4日在度來台。
1889年7月26日離台。
1888至1889年在台灣府(台南)採集約400種植物。
植物標本主要送至英國皇家邱植物園。
11、奧古斯丁.亨利,英國人。
1892年來台。
1893至1894年在高雄、屏東山區採集,總共採集約15000份標本。
1895年離台(馬關條約簽定)。
1896年出版台灣植物表,共1842種為管束植物。
標本主要存於英國皇家邱植物園。
二、日據時期的日本採集者
1895年輕停與日本簽定《馬關條約》,割讓台灣澎湖等地給日本。自次年起陸陸續續有日本植物學者來台調查、採集,開啟日人研究台灣植物(生物)資源史。
1、 牧野富太郎(T.Makino)
1896年10月與大渡忠太郎與內山富次郎來台。
在基隆、台北、淡水、澎湖、打狗、鳳山等地採集3000餘份標本,共1000餘種植物。
同年12月5日離台。
2、 大渡忠太郎
1896年10月與牧野富太郎與內山富次郎來台;12月離台。
1897年再度來台。
1897出版《台灣植物探險》。
標本大多被保存於東京大學。
3、 早田文藏
1904年來台。
1906年與松村任三出版《台灣植物名錄》為日本最早台灣植物誌。
1911年開始撰寫台灣植物圖鑑。
1921年完成,共十卷。
1917年發表台灣植物總目錄。
新發現2300多種台灣植物,標本多存於東京大學及林試所標本館。
4、 川上瀧彌
1903年來台。
1905年擔任台灣總督府博物館(今台灣博物館)首任館長。
1910年創立台灣植物學會。
1915年8月12日為準備博物館開館疾勞而死。
1910年編台灣植物目錄共2368種台灣植物。
採集地點遍佈台灣全島及蘭嶼。
5、 島田彌士
1904年與師川上瀧彌來台。
1905年離台。
1907再度來台,並展開台灣植物調查。
1946年離台。
採集地以台北、新竹為主,標本主要放至於東京大學及台北市林試所。
6、 佐佐木舜一
1918年來台。
1946年離台。
曾前往蘭嶼11次,玉山3次。
1928年出版台灣名卉。
7、 金平亮三(R.Kanehira)
1910年來台擔任總督府技師。
1928年回日本擔任教授。
1917年台灣樹木誌初版印行,1936年再版。
採集地遍佈全台。
標本主要存放於林試所標本館。
8、 山本由松
1924年來台。
1925年擔任台北帝國大學助理教授。
1947年6月28日因採集染病,病逝於台灣大學。
標本存放於台灣大學。
9、 工藤右舜
1926年來台擔任台灣總督府高等農業學校教授及出差兩年。
1928年回台任台北帝國大學教授。
1932年1月12日因心臟病去世。
10、正宗嚴敬
三、
1、 海岸地帶植物群集
(1) 紅樹林
(2) 海岸林
2、 平原及丘陵地帶植物群集
(1) 亞熱帶雨林(海拔500公尺以下)
3、 山地植物群集
(1) 暖溫帶常綠闊葉林(海拔500?200公尺)
(2) 竹林
(3) 溫帶闊葉樹、針葉樹混合林
(4) 寒帶針葉樹林
(5) 灌木及高山草原
四、台灣主要森林植物
1、 冷杉林
2、 雲杉林
3、 鐵杉林
4、 高山松林
5、 檜木林
6、 針葉樹混交林
7、 針闊葉樹混交林
8、 溫帶闊葉林
9、 亞熱帶闊葉林
10、熱帶闊葉林
五、台灣植被帶
1、 高山苔原
2、 寒帶林
3、 溫帶林
4、 副熱帶林
5、 熱帶林
六、李惠林
1、 海岸林及熱帶林
2、 亞熱帶林(500公尺以下)
3、 暖溫帶闊葉林
4、 冷溫帶針闊葉樹混合林
5、 冷溫帶針葉林
6、 高山針葉樹林
七、高山植被
林木界線的邊緣很明顯的看見有些樹木可以長上去,而有些樹木則不行。
在林木界線上看到的大多為草本及灌木。
台灣高山上有許多特有種,主要是因為冰河退去時,生長在溫度低的植物被
迫留在高海拔處,時間一長而形成台灣特有種。
因大火燒及冷杉林,樹皮剝落而形成白木林。
八、霧林帶
主要生長植物為扁柏跟紅檜。
九、針闊葉混合林
於海拔較低處
十、人工林
排列整齊易與自然林區分
十一、次森林
原為天然林,經砍伐、大火後長出其他物種
十二、熱帶海林
種子必能海漂
必生長在南北回歸線之間
十三、紅樹林
畢生長於漲退朝區域,因此演化出呼吸根、支持根的構造
必生長在南北回歸線之間
十四、低海拔植物
十五、海浦新生地
十六、台灣中部地區植被
1、 大肚山
參考書目:台灣植物探險
被遺忘的日籍臺灣植物學者
要為台灣有所作為時必須先了解台灣。很多事情在四周就可以做得到,不是做給他人看的,而是希望這裡是乾淨的。當我們把東西送進嘴巴時,需想到大自然是必須付出一些東西,而不是平白無故就會出現的。有思考未來就有希望。
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