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文明進入二十一世紀後充滿無限希望,卻也暗藏危機,以全球變遷和全球化為例就是極大的挑戰,都市文明能否逢凶化吉,走向永續發展,有賴世人對於生態系之結構和運轉有深刻的認識,才能整合力量,為世界和平和繁榮共同奮鬥,本課程旨在以生態學原理為經,以聯合國二次地球高峰會的永續發展為緯,以引發修課同學對當代環境問題的興趣與關心,並分別在全球,國家和城鄉三個層級的發展中探索人與環境共生的可能性,最後以友善城市全球論壇和國際友誼日的集體想像和共同參與,尋找全球文藝再復興的曙光和契機。
台灣的國土發展正邁入一個新紀元,經濟成長、社會進步及地方自治的落實,推動著國土的變革,人們已開始對生活品質有更高的要求,其中永續的國土發展呼聲不斷醞釀,相關討論也不斷增加。政府推動的國土計畫等方案,也在此基礎下,由促進產業與人口區位合理分佈、改善生活及工作環境、與保育自然環境資源,達到經濟建設、基本功能建設、及環境建設等三階段目標。然而根據台灣戰後的空間發展經驗來看,城鄉失衡與空間極化一直是最嚴重的問題,再加上全球化的影響,這種情況將會更惡化。
因此,從都市企業主義的觀點,詮釋台灣的國土發展如何結合全球經濟脈絡,並以都市企業主義的轉型作為回應,最後,從都市企業主義觀點重申永續的國土發展策略在回應全球經濟體系上的重要性,並建議未來可行的做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