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學期有8位在職志工,分為三組由諮商中心安排三位帶領老師,讓志工在需要的時候有可以深談的老師。此外,為凝聚同學的向心力,開放會議室作為志工休憩的場所,並在學期中安排聯誼活動,增進志工與中心老師的情感連結。另外,為充分與志工有雙向的溝通而安排每月一次的事務討論會。
@@ 志工事務討論會(共2次)~~
目前共進行兩次,增進師生之間的互動與溝通,此外也遵循學生對於服務內容與課程安排的內容與時間,增進學生的參與感,也提高同學時間配合的動機。
@@ 同理心助人實務工作坊(參加學生8名)~~
邀請張素惠老師帶領,此工作坊共有四位在職志工參加,另四位則因為有其他活動不克參加。因考量到工作坊需運作流暢而開放邀請非志工同學。以後辦理類似工作坊或許不限於志工參加,開放一些名額給其他同學,並提早做宣傳,讓工作坊達到最佳的學習效益。同學對於工作坊中的「蒙眼睛摺紙」的活動印象深刻,透過體驗與練習瞭解同理心的內涵。另外,張老師提供的講綱與授課幫助同學有系統的瞭解「助人的基本技巧」,包括隱約式鼓勵、封閉式問句、開放式問句、情感反應、簡述語意、摘要等。此課程可以在下學期宜辦理進階課程,幫助志工同學深入學習助人技巧,尤其是同理心訓練。
@@ 專題研習:志工的服務態度與倫理須知(參加學生8名)~~
本講座邀請惠慈老師主講,麗如老師亦加入討論,過程中以討論居多。首先了解志工希望在學諮中心獲得什麼?包括了解中心的服務內容與進行方式、接待訪客學生的流程、以及更多機會參與中心的各類心理衛生推廣活動。此講座讓志工深切了學諮志工會面臨的倫理議題,腦力激盪與討論的過程,幫助志工更能勝任中心值班的工作。
@@ 專題研習:我想瞭解你-認識身心障礙同學~~
本課程邀請逢甲大學林姝伶老師主講,本校惠慈老師與麗如老師共同參與,幫助志工了解資源教室的功能與服務,包括生活輔導、課業輔導、社會適應、轉銜輔導、心理輔導與行政支援等。透過此研習,志工同學暸解到身心障礙同學在學習、生活與人際上的難處與困境。也看到影片中的東海身心障礙同學有自己的社交圈,能彼此照顧與玩樂,用開朗積極的心生活,這是有別於以往對身心障礙同學的觀感。同時,知道如何跟身心障礙同學主動接觸,縱使自己有助人的熱情,也要拿捏自己的態度,該是「同理」而非「同情」,給予身障生同學正常的對待,避免他們感覺自己是無能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