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2.thu.edu.tw/~teach/UserFiles/teacher3(1).jpg)
在教學經驗分享的過程中,柯老師認為要把一門知識清楚的介紹給學生,必須先讓學生對這門科目的架構與組織有清楚的了解,否則,即便把這門學科講得再深入,學生依然一知半解,學習起來也是事倍功半。因此,柯教授在學期一開始,即會對他所教授科目的架構與組織以條例式的方式列舉,讓學生一目了然,幫助學生快速的進入最佳學習狀況。在對學科的架構與組織進行清楚的介紹之後,在進行授課時,選擇適當的教材、考慮學生的程度、學生課業的負擔也是很重要的。太深或是太難的教科書對學生都不是良好的學習教材,因此柯老師傾向自編上課講義,節錄適當難度的教材與重點,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感到適度的挑戰性,不至於因過度困難讓學生萌生放棄的念頭。在講義的編輯上,也不可以編輯得太過詳細,因為學生都有惰性,過於詳細的講義內容會導致學生產生依賴感,久而久之便不在課堂上認真聽講,甚至不去上課,只在考試前拿起講義猛背,如此即失去柯老師編輯講義當作教材的初衷了。
柯老師喜歡在上課時與學生互動,並且排斥填鴨式的教學方式,但礙於中國的學習文化長久以來,師生之間在課堂上並沒有太過頻繁的互動。因此,柯老師退而求其次,由老師主動問學生問題,引導學生在課堂上思考,讓學生並非一味的只是扮演一個接收者的角色。授課時,柯老師會輔以日常生活中的案例來講解教科書上面的知識,讓學生可以在輕鬆的學習之餘,也能把知識與生活結合在一起。教學內容與方法是永遠值得改善的,這是柯老師認為一個教育工作者應有的基本認知,所以柯老師自己也會設計教學意見評量表請學生填寫,如此即可以知道自己在教學上有甚麼缺失,可以加以改進,讓自己在教學工作上能百尺竿頭,更進一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