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海建築在羅馬第一週
古代及中世紀羅馬城市與建築的發展
6月29日
清晨抵達羅馬搭上預先安排的接機巴士,約一個小時才抵達康乃爾大學所在的Palazzo Lazzaroni,抵達後先與康乃爾的行政人員辦理完入住的手續,便開始安排學生的住宿。
今年的學生住宿地點較分散,共四個不同的公寓,所以安置學生花了不少時間,隨行老師分批帶領,比較近的就徒步,遠的則坐電車和Taxi,幾乎所有交通工具都用上了才將同學安置妥當。今日是羅馬的公訂假日,所以街上異常的安靜,
到了住宿的地方,康乃爾大學的行政人員和老師們會告知學生公寓設施使用的規則,包含洗衣烘衣、廚具和垃圾的清理方式,同時以告知學生附近的商店,以便學生開始採買日常生活用品。
下午帶學生在周圍認識環境並且品嘗冰淇淋,由於長途飛行(15小時)的關係,所以今日並沒有安排任何活動。
6月30日
今日先在Palazzo講解工作室各項設施和空間使用規則,然後便開始第一個行程 – 從萬神殿到Piazza del Popolo,期間經過羅馬最主要的軸線道路Via Croso,讓學生對羅馬都市空間有初步的認知
下午Jan教授開始他課程第一次的的演講和導覽。
6月30日至7月2日(Prof. Jan Gadeny的演講和導覽)
Jan 今年的課程非常緊湊,由於7月3日他有考古工作的進行,加上我們學期結束得晚,所以只好將5堂課安排在3天的時間內進行,可以說是相當密集的課程
,也希望學生能很快地進入狀況。
今年早期基督教堂的演講,Jan新加入S. Clemente教堂的講解,我們走到地下第二層聽他講解從羅馬早期的民居如何一層一層的改變成今日的展,Jan的導覽就像閱讀歷史的斷面一樣,清楚的讓我們理解這之間複教堂,顯示中世紀羅馬的建築如何再利用古羅馬建築作為基礎,形成獨特的羅馬層疊的空間發雜的營建關係。
1日早上則是古羅馬主要公共空間的介紹,Jan帶領學生花了一整個早上(4小時)講解羅馬Forum、Capitoline Hill和Palatine Hill上帝王宮殿的關係,Jan顯示其過人的體力和豐富的知識,在4個小時內又上又下的詳細解釋主要建築和其在羅馬都市空間中所扮演的意義,並且藉由遺跡中的種種線索講解羅馬建築的基本特色,涵蓋了從建築的類型、建築的秩序到材料等,。
下午3時他又繼續講解古羅馬民眾生活的空間,他藉由Balbi Musuem中所展示的考古文物以及現場遺跡,告訴同學中世紀羅馬都市空間的演變過程。
2日我們出發到城郊的水道公園,水道是古羅馬工程上的壯舉,也是城市得以發展的基本設施,每年我們都要長途跋涉數公里,跟著水道的路徑,一方面理解其營建的材料和技術,另一方面也認知水道在羅馬人文地理上的重要性。
當日Jan也帶我們看附近Tuscolano的公共集合住宅,這些都是戰後義大利的現代建築,中低層的建築有相當多的綠地,另外也有塔狀集合住宅,令人驚訝的是這些建築仍然井然有序,一點也沒有敗壞的狀況,顯然居民的自治和政府的管理相當完善。
7月3日
今日的行程是Capitoline Museum,包含對Capitoline Hill的發展介紹,以及米開蘭基羅對廣場建築設計的講解,這部份配合前幾日Jan的演講,大致將羅馬都市空間從中世紀到文藝復興的轉變做了概略性的介紹。
東海建築在羅馬第二週
佛羅倫斯和山城行
文藝復興的城市與建築發展/設計工作營
7月4/5日
今日是本次設計工作營的開始,為了達成讓學生不僅是聽講,也要自己動手的目標,在設計工作營的開始,我們會請同學針對這幾日參訪的印象,運用拼貼的作業來表達他們的觀感,以加深他們自己思考和詮釋的能力。因此Studio的工作可以說是一個暖身的活動,由同學依照個人觀察結果來訂定的主題以拼貼的方式作初步的探討和討論的依據,並由此發展一個概念的模型。
7月6日
Villa Giulia和教宗路
今日上午參訪的是Villa Giulia,此別墅代表的是一種羅馬生活的型態,也是文藝復興空間觀念的代表作,透過建築空間的講解和讓學生實際的體驗,理解空間層次和序列安排的手法。
下午教宗路的參訪則是帶領學生穿越中世紀城區,理解一條儀式性的道路如何影響建築設計,作為羅馬建築和都市空間彼此互動的例證。
第二週主要的活動是義大利中部托斯卡尼一帶的參訪,包含: 佛羅倫斯、San Gimignano、Siena、Pienza和Montepulciano
7月7日
佛羅倫斯參觀的重點在於理解文藝復興的建築與空間觀念,從重要都市空間系統: 街道和廣場的巡禮,以及布魯內勒斯基的重要作品: Pazzi Chapel和SS. Annunciata孤兒院和廣場的設計介紹切入,一方面在導覽佛羅倫斯城市發展的觀念和演變,另一方面在於指導學生了解個別建築師作品如何介入此一都市系統,完成文藝復興理想都市空間的作為。
7月8日
佛羅倫斯第二天的行程在於米開蘭基羅和布魯內勒斯基的作品,以S. Lorenzo的兩個禮拜堂為對象,理解兩個建築師如何在相似空間的類型下發展個人的設計理念。
另外學生則有半天的時間自行決定探索的行程。
7月9-10日
山城的導覽則是在山城發展的歷史,簡介社會、政治發展對空間的影響,同時也針對山城主要的空間形態,街巷和廣場的類型以及在都市設計觀念上的影響做講述。
東海建築在羅馬第三週
設計工作營(Luca Galofaro, 指導設計)
巴洛克羅馬的城市與建築發展/當代羅馬的城市與建築發展
第三週是設計工作營的開始,今年由於有教育部的補助所以請了Luca Galofaro來主持工作營,他是義大利中生代的建築師,相當活躍於國際建築舞台,也參與過許多的國際競圖(包括台灣),去年我們曾經請他和羅馬營的學生演講,當時就有談到繼續合作的機會,他也很認同我們的計畫,認為不同文化的刺激有助於設計視野的展開。
今年他出的題目是有關廣場空間的設計,基地有二由學生自行選擇,一個是被交通動線和古蹟所孤立的可能廣場空間,就在studio附近的Largo Argentina,學生必須尋找一個重新看待古蹟在都市空間中的角色問題。另一個是尚未被界定的廣場空間,在Renzo Piano設計的Auditorium的前方,原是道路和綠地,平日演出和假日都會自動聚集人潮,Luca 希望學生找到空間上建築設計介入、改進的可能。
這兩個基地的設計都是以都市介入(urban intervention)為前提,不強調大建築物,而是介於Pavilion和地景的設計,Luca的設計觀念開放,但是他也不喜歡現在過多電腦繪圖的趨勢,特別是在設計過程中,他比較著重模型的討論,認為只有透過實際的製作才會有真實的對設計感知。對學生的想法,他也能很快速地抓到重點,指導應該發展的方向。
我們的學生一開始都有些膽小,不太敢做大動作,反而是Luca在鼓勵學生從不同角度思考設計的可能,例如: 古蹟不一定要完全與人隔絕,而是如何創造新與舊的新的邊界,使人可以與古羅馬遺跡有另一種互動的可能。另外我們的學生在二、三年級多半都在做實質建築物的設計,所以容易以設計“房子”為出發點,對這種非量體的建築設計比較不太能適應,我也利用討論的時間給他們看一些類似的作品,他們才逐漸掌握狀況。
Luca強調用模型思考設計,這點和我們學生平日做設計的習慣相吻合。
第三週的參訪課程包含羅馬當代的Zaha Hadid的Maxxi Museum 以及巴洛克的教堂,特別是Bernini和Borromini的作品。
MAXII Museum建築物的本身便是一個爭議的課題,同學們對這棟建築的親身體驗,有助於他們思考當代museum空間發展的問題。同時Museum正在展出和紐約PS1聯合舉辦的Young Architect Program的作品展,有趣的地方展示作品就蓋在Zaha Musuem前的廣場,是一個廣場/花園的設計,得獎的作品以預鑄水泥版設計成一系列的地景雕塑,有的成為草坡,有的成為座位,有的成為水池,並且結合燈具設計形成有趣的廣場來回應Zaha的Musume,當天並且舉行年輕義大利建築師的作品演講。
Bernini, Borromini和Cortona的作品則是以他們的教堂設計為主,觀看的重點在於他們和城市發展的關係以及巴洛克建築風格的講解,特別是有關於幾何的運用的秩序,以及戲劇的觀念如何融入建築設計之中。
東海建築在羅馬第四週
設計工作營/近代羅馬的城市與建築發展
7月18日-23日
本週是設計工作營的最後階段,在與Luca密集數次討論後,學生作品逐漸成形,有幾組概念和發展都有突破,Luca也認為我們學生概念掌握的不錯,雖然不太會表達(英文能力),但是某些圖或是模型都讓他有深刻的印象。
學生大致上都很努力,比起以往幾屆來說投入的時間和結果有明顯進步,國外的師資參與確實對他們有吸引力。只是在teamwork過程中不是每組都很順利,有幾組就出現意見無法整合,或是不知如何協調選擇出共同的概念,這些都是在工作營過程中可以感受到的,但也是他們學習過程必須經歷的,作為老師的我們在重要關鍵必須介入,幫他們整理出共同工作的共識與方向。
22日(週五)下午是最後評圖的時間,我們借用演講廳讓學生貼圖,評圖過程完全公開,東海參與羅馬課程的老師和Luca一起參與,過程相當順利,老師與同學間也產生有趣的對話,我們的學生礙於英文能力話不多,又會緊張,所以經常只能重複那幾句話,或者詞不達意,討論的空間有限,經常還要老師提示與導引,好在同學的圖面和模型都相當完整,所以在討論上並沒有造成太大的阻礙,經過五組一個下午熱烈的討論,最後在Luca的講評下劃下此次設計工作營的句號,結束後我們還和Luca有一段意見交換與閒談,談到明年繼續的可能,也約好過幾天(26日)參觀他的事務所。
評圖完後尚有一些行程,多半是現代主義時間羅馬的建築和都市發展我們在週六前往Macro Rome (羅馬當代藝術中心)參觀,這裡剛由法國建築師Odile Decq & Benot Cornette完成增建案,運用了當代建築善用的新手法,像是建築物中movement的強調、屋頂地景式的平台處理、注重空間的展演性和強烈的材料和顏色的對比,也是羅馬少數當代新建築。同學參觀完後也將其與Zaha的作品做了比較,與老師們討論兩座Museum設計觀念上的差異。
25日則參觀了羅馬法西斯主義時期的都市設計 – EUR以及1920年代的新鎮 – Garbatella。
EUR的紀念性所隱含的政治象徵意義,讓學生可以思考建築設計與歷史語彙的運用問題,也可以看到此一20年代疑旨性的都市設計如何逐漸融入當代羅馬的發展過程。Garbatella則是另一個理想城市的計畫,運用花園城的觀念所作的一個新鎮,可以看到一個結合古典語彙與鄉土風格的新鎮設計。
25日的參觀結束後今年的羅馬課程也進入尾聲,這五年下來我們每年的經驗累積已經相當多,課程的安排在每次檢討修正後,今年已經看到可以繼續的模式和方向。再加上今年加入的國外師資也看到好的成果,我想我們已經建立一個難得的建築教育管道,通過這樣的密集課程,我們可以使學生有更多接觸不同文化和設計想法的機會,我想對建立他們而後的設計視野和信心都會有相當的幫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