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海大學教學卓越計畫於101年05月11日於東海書房舉辦博雅講堂系列演講-「科學與文化:兩條平行還是會相交的路徑?」,邀請長庚大學生物醫學系周成功教授,暢談科學與文化之間的關聯性,以及東西方文化是如何影響科學研究。
對於中國的科學發展,在二次大戰幫助中國抗日的英國著名學者李約瑟博士,於1954年出版《中國科學技術史》,提出「李約瑟難題」:儘管中國古代對人類科技發展做出了很多重要貢獻,但為什麼科學和工業革命沒有在近代的中國發生?此一中心論題點出當時中國的科技落後西方的問題。而物理學家吳大猷先生也提到,中國歷代超越西方的許多發明,是「技術」而非「科學」。2007年Jack Goody於《The Theft of History》斬釘截鐵的寫出,「“科學”本身就是希臘孕育的特殊概念。中國根本就沒有!」
從上述論點不禁疑惑,中國沒有科學嗎?這時投影布幕映出講者希望與會者回想的:「現今的科學是什麼?」科學有什麼樣的特徵,以及擁有重要的要件足夠轉變為獨立的文化活動。於是,講者從近代科學發展開始談起,包括第一位以實驗推翻理論與假說的伽利略、提出三大定理且探討概念是中國所沒有的牛頓、培根的科技社群發展及胡適先生所提出的科學方法,而中國的毫無發展則從歷史學家黃仁宇著作《萬曆十五年》可窺探一二。
可是對比近代中西方針對科學與知識的闡釋,說法是類似的,但是發展卻有所不同,講者提出一個可能:是否是文化差異,造成思維上的不同。曾有心理學家進行實驗,測試東西方兒童會如何歸類上面有牛、雞與草圖案的卡片,結果大多數的西方兒童把牛與雞放一組,而東方兒童大多認為牛與草應放在一起,這個認知現象顯現出不同的文化傳統影響客觀世界的認知,東西方人於事件切入點會依據文化背景與成長經歷,因此形成思考模式上的差異。
講者在醫學研究上也將上述概念帶入,分析東西方是如何治療肝病,並從中建構科學研究方法,鑽研探究肝病治癒可能性,像是中藥小柴胡湯,哪一種藥材對於抑制病毒是有效的,以此建立用藥科學基礎,所以講者總結出期望大家能珍惜文化上的差異,發展有特色的科學研究環境。
於問答時間,學生與老師們都很踴躍發問,一問一答中激盪出更多不同想法,會後於調查問卷中獲得參與者的迴響,有提到此演講開拓從文化的角度看科學的視野,也有人回應東方是應該從思考上的盲點以及自我特色著手,將自我優勢發揚光大。此場教學卓越計畫博雅講堂系列演講舉辦得很成功,讓全校師生們接觸到科學與文化彼此間的關聯性與差異性,廣泛學習博雅教育。

講者周成功教授
.jpg)
演講活動現場
若需得知博雅講堂系列演講相關訊息請至東海大學博雅書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