裘安老師首先以橋梁的概念提及自己創作的傾向(嫁接、轉換、過渡等特質),並說明作品的故事性顯現作者的生命歷程,與其生活的狀態與關係。接著裘安以自己作品中的四個大主題:被限制住的身體、轉換中的身體、身體的複製、身體的作為符號與標誌,分別以作品及影響對照的方式說明自己一路上創作的歷程。而裘安老師也提到剛來台灣時遇上921大地震,因為驚嚇而體認到當巨大災難降臨時人就如同動物那樣的徬徨與不安,而製作了在台灣的第一件作品:以石材製作成側躺蜷曲的人物造型,關於這件作品的成型裘安也提到幼年時到龐貝城遊歷的影響(被熔漿掩埋的人型),並說明了作品中人形的外膜與內膜,正與負,凹與凸的關係。並在一次貨櫃藝術節的作品製作中,裘安以「規格」為發想,相較於貨櫃以標準規格化獲取最大的乘載空間與容量,裘安以自己的身體為「標準」,製作了一系列的可供民眾參與的作品,民眾自由的可以試著將身體套用在藝術家標準之中,看看自己是否符合藝術家嚴苛的標準之中。之後裘安從身體的標準延伸到身體的義肢,她製作了一系列幽默但不具實用功能的身體休息輔具,例如下巴支架、鼻子支撐架、手支架等,造型各異。
看見裘安老師其中有一件創作,使用棉布擺置在用電風扇隨意使它產生皺摺。在作品中我們可以看到老師的作品擁有著某種高度的實驗性與其作品的不可預期性,希望給予觀眾某種的無法預期性及期待。但她也在演講中再三的提到她害怕的作品完成及完整的一刻來到。作品而也因此則保有著某種控制卻高度的實驗性兩者間的,令裘安老師的創作語彙形式簡潔卻又饒富著可讀及討論性。從演講當中可以感受到裘安老師的作品都是以自身的生活經歷為依歸,並以身體出發作為想像自己與生活之間的關係,包括空間感受,並藉此轉換為一種輕盈的敘述方式,往往有趣而詼諧,一看便懂。最後裘安強調「影響」的重要,影響來自於生活的經歷,或旅行、或閱讀都是可能的增加經歷的方式,這有助於創作上的可能與豐富。
透過本次的演講,老師分享並且給予參與聆聽的同學及老師們更不同的創作角度,使學生可以在創作裡看到不同的發展和可能發展的面向,進而挖掘自身創作之可能性,或從其中延伸聯想到關於社會脈絡關係的議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