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計畫-創意學習-「驚蟄」–跨領域設計交流學習計畫- My story so far…目前為止
東海大學工業設計系系學會這次經由众計畫-驚蟄計畫邀請到知名個性設計師王艾莉(Alice Wong)於6月7日蒞臨東海大學。自己創業設立王艾莉設計,很有想法的她,除了在網站上設立王艾莉設計報,設立設計工作室也有許多豐富的經驗,將藉由這場演講分享傳達給東海的學生。
王艾莉先提出了設計學生與設計師最想做的事-「做自己的設計」,而另一種說法,其實就是要先學會做自己,她用網路上流傳甚廣的「臨終病人最後悔的五件事」中的第一件事:I wish I’d had the courage to live a life true to myself, not the life others expected of me. 王艾莉設計師請參與者想想自己究竟想做的是什麼事?
她先提出自己的經驗,四歲的她,就會用本來應該裝滿娃娃布偶的小推車,將自己的圖畫擺滿推車,然後兜售給親戚朋友們,而當時的她,便立定志向,想做個藝術家,所以她一直很清楚自己所想做的事,她知道「做自己」,應該要做什麼。
王艾莉設計師利用現在年輕人最喜歡立定的目標-「開咖啡店」為例,因為「愛喝咖啡」,所以「開咖啡店」,但去掉「愛喝」這件事,整件事就剩下「開店」,而「開店」也是件亟需花心力的事;反過來放在「喜歡設計」這件事上,所以做「設計工作」,而去掉「喜歡設計」,就剩下「工作」,而總說喜歡設計的這些人,喜歡的會包括「工作」嗎?王艾莉設計師總結出,可以「喜歡設計」,但當設計工作室的公關、做相關行政工作或者投資設計,其實也是「喜歡設計」,究竟「做自己」是不是就該做「設計工作」,是她給大家思考的問題。
台灣人總說台灣的設計很相似,3C產業、總是喜歡做家具、都想開咖啡店,王艾莉設計師提到,這就跟「天下的媽媽都是一樣的」是一樣的道理,從小都被要求學珠算、學鋼琴、上先修課程,因為生活環境類似,所以所喜歡的,也會是相似的事情。
王艾莉設計師先用一段影片給參與者觀賞,遠古的時候,人分為群居者與獨居者,而之所以獨居者漸漸變少,轉變到團體社會生活,便是因為當團體時,人可以互相幫助,而獨自一人時便擔負起所有事件,就像「Theories of Similarity」中提到人的潛意識會找出別人的相似點,並喜歡與自己類似的人相處。
接下來王艾莉設計師將觀點回到設計學生上,她認為「Don’t try to win awards.」、「If they give you ruled paper, write the other ways.」,設計競賽有時反而會限制住創意思考,所以60分也是及格的一種,不一定要以得獎為目標,應該要清楚自己想要的目標。
王艾莉設計師提出自己喜歡「批判式設計(Critical Design)」,設計學生一股腦地想設計椅子,她用自己畢業設計的經驗分享自己做自己喜歡的設計,而不隨波逐流,而這也是一種離開Comfort Zone:Safe, Steady& Without Risk的實例。
王艾莉設計師丟出「為何我們怕人形的機器(機器人)?」,明知人工智慧並不存在,卻會懼怕將智慧加到機器之上,列舉了數項產品,那些會讓人感到害怕呢?王艾莉設計師本人做過有關機器人的設計課題,身邊的同學熟悉機械,都很快地開始進入模型測試,而不熟悉機械的她,為此不知如何下手,但轉念一想,機器人的機械性等是既有的想法,但用不同的定律去思考,其實不一定要從此下手,也是另一種方法。
最後的問題討論中,王艾莉設計師分析了她在英國學習與台灣的差異,台灣做設計的風格較一致、方向相似,而英國,則是從人民生活習慣上,商店展示、擺設、街具或者一般的包裝設計,都想與眾不同、創新。所以一個國家設計的風格,來自於人民、國家是否支持,這便是台灣設計較為辛苦的原因,設計只有設計師在玩,缺少整個人民習慣的支持,設計應由生活開始,真正融入生活。
講者王艾莉
演講進行時的情景
老師也認真的做筆記
演講後與同學們的合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