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閱讀沙龍,以韓寒的《敏感詞》為閱讀文本,從中理解現今中國的公民社會,以及轉型、改革、和群眾運動的一些觀察。沙龍一開始,主持人介紹了現任東海大學通識中心的潘兆民教授,就直接切入到對中共政權的解析,尤其開門見山的拋出問題,「到底是否會如韓寒所見的,中國該擔心來自公民力量的崛起?」,這一問題引起在場同學的不同見解,有人認為中國的維穩計畫,以及在網路平台的控管,使中共暫且能不顧及公民社會的反對聲浪;但同時也有同學認為,像文中韓寒所述的,中東世界的茉莉花革命,以說明網路使資訊的快速流通,讓中共想防堵民眾去討論,是越來越不可行的政策,並且舉出,今年初,在中國廣州,潮汕地區的烏崁村事件為例,說明民眾對於民主的訴求。
這場閱讀沙龍的過程中,潘兆民老師根據討論的爭議點,提出幾點看法,認為說,韓寒一書中,所謂的公民,是由網上的串連而集結的,然而必須認知到,中國現今仍有不少地方屬於農村,網路的使用並未能使農村地區帶來改變,並且這樣對於民主的訴求,也並非村民的真正要求,像是在烏崁村例子中,民眾所想要的並非真的是要民主,而是要村官還回私賣的共有土地,所以當整個事件到後期,民主並沒有真的如村民想像的,能解決一切問題,反倒是土地的歸還仍遲遲沒有下文,從中可觀察到,距離民主化,仍有一條漫長的路。
最後,整個自由討論的氛圍,使話題一度深入到,由許多到場的陸生,分享在中國的實際生活,以及他們對中國持維穩的心態,同時也讓許多台灣學生感受到,在中國這一個國度,其實並非總是封閉,或是諸多設限,仍存在許多彈性的空間,尤其在網路公民的力量,仍有許多成功的例子,以及不可忽視,中國的媒體扮演的公器角色,其實不斷刺激中共官方正視民眾的訴求。
在沙龍近尾聲時,有同學分享,其實以往覺得中國就如新聞上的,那般治安差、食品安全堪慮、以及不自由,但這場討論中,他覺得中國又有他所沒注意到的面向,並且對於中共在改革時的曖昧態度,似乎表達著中國是富有著改變的契機,並且正在發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