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與文化創意產業講座】當代的傳奇:《果陀》等待在台灣
東海大學文學院與教學卓越計畫為豐富文化創意產業學程之課程內容,進而提升學生涉獵廣泛之文化範疇、培養跨領域知識及專長的能力,特別於5月 12日邀請到當代傳奇劇場創辦人 吳興國先生,進行以「當代的傳奇:《果陀》等待在台灣」為題之講座課程。講座內容除了為本校師生們介紹「戲」是如何表演與創作,同時也讓我們感受到最臨場的京劇演出。本場活動共計37位師生參與。
首先由文化創意產業學程的推手之一-魏淑珠老師為我們開場介紹吳興國先生輝煌傲人的成績與經歷,並在觀眾的掌聲中,吳興國先生開始以『創作為何』為切入點為我們做論述。說起「創作」這二字的自我定義,吳興國先生認為: 「沒有做就沒有創。」並舉了林懷民先生曾對他說的一番話「去做就對了」,以鼓勵學生們若對創作有興趣的話,不做是無法進行的。另外,他也不避諱的提及作品殘忍現實的認知,即是「好的才會留下,而經典為過時之物」,所謂戲劇就是要有情感的劇情去吸引人並達到牽引的作用,這才是直接的藝術表演最需要的元素。
隨著主題的進行,吳興國先生開始轉進貝克特【等待果陀】的戲劇探討,以中西戲劇表演之間的差異,表達中國京劇戲曲的奧妙與細膩之處,為了讓在座的師生能有深刻的體驗,吳興國先生在現場馬上以幽默風趣的詮釋方式演出京劇的唱作,而令人為之驚嘆的專業引起現場觀眾再次如雷的掌聲。吳興國先生常以傳統戲曲和現代劇場作為結合,而東方戲曲與西方戲劇的不同在於東方的創作與動作是無法分離的,拿掉動作就等於無,不像百老匯若是拿掉舞蹈也能看出它是什麼。吳興國先生再次強調:「每個詞都是一個空間,但戲曲表演卻拼湊出一句話」,因此所謂的表演就是要把每個詞都掩飾出來,讓每個動作都與每句話融合(聲調、情感及身段融合),很多精心設計的京劇身段也是為此結合而存在。中國戲曲是由感受去感受而非佈置的場地去感受,不像西方百老匯較偏向商業而非藝術型態。若是要說相同點,可能就是身為一位表演者的責任:隨時隨地在角色裡表演。最後,吳興國先生藉由自己過去所演過戲,為我們說明每部戲的情感表現和精彩設計,傳達自己在每部戲的投射是如何建立,也建議有心的學生若要創作一部屬於自己的好作品,必定先問自己想說什麼,以這樣對話的方式逐漸建立起自己與作品的關係。
透過本場的講座,我們看見了一個表演家的態度,並從而了解到創作與表演往往需要的一股突破與投入的勇氣,同時也再次感謝吳興國先生今晚為我們帶來的最「唱作俱佳」的演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