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視知識與重視品德】
撰稿:胡博雅
校稿:許恆嘉
台灣的經濟與科技迅速發展,社會與生活水平逐年上升,人民過著農村時代完全無法想像地優渥而先進的現代生活。而我們雖有效仿西方的民主制度與法律,高科技帶來高物質文明,道德倫理卻一點一滴流失,社會善良風俗的缺弊迭生,使人們再生對教育本源的探究,試圖找出問題癥結。
孫震先生曾任職國防部長與台大校長,做為一位傑出的經濟學者和為民謀福祉的政治家,他對台灣教育的用心投入始終如一,不假華飾的文章承載最深厚的醒世道理,一場一場的各地演講,為了喚起社會大眾重視品德倫理與教育。今晚的茂榜廳滿座,也反應了大眾對倫理議題的重視。
孫震先生以今昔人類社會演變,解釋品德與知識的地位變更,導致品德倫理淪為次要。過去孔孟推動教育平民化過程中,反覆強調為學應從仁、義、禮、智,先修持良好的品德與行為之後才進行知識追求。現今社會崇尚功利,實用主義取向,品德反被質問無用,社會價值觀遂以知識為首要。
千百年來,人類文明漸次高度發展,生活水準提升,生活機能發達,大量人口離開原生地,往都市聚集以尋求更好的工作機會,伴生各種各樣新興的家庭和婚姻模式,傳統的人際關係和倫理價值受到衝擊,社會的約束力減弱,變動頻繁的過程遂產生許多價值倫理問題。
人們原屬保守安定的農耕生活,節制自我、消極默從以維繫社會和諧穩定;經濟成長使之轉型為今日社會樣態,個人權利伸張與追逐個人目標,成為主流意識。專擅經濟學的孫震先生表示:「現代經濟發展,使得社會結構轉變,人生態度亦隨之變化。」
長久建立的道德倫理標準不斷遭到挑戰,舊制度的崩解,以及和現代成長相配合的新制度尚待建立,社會不再把品行道義當作人生重要而必須的優先目標,工作、競爭、成就、名利,為個人帶來財富,也使普羅大眾的生活水準提高,得以享受比以往更加優渥舒適的物質生活。繁榮情況顯示似乎是合理的好會更好,但現實真是如此嗎?
「缺乏倫理道德為基礎,社會失序的亂象層出,持續的經濟發展難以為繼。」孫震先生進一步說明,以《國富論》著名的經濟學家-亞當.斯密,曾在另一本著作《道德情操論》強調:『人不全然只有利己的天性,還有若干原則,使之關懷他人的喜樂,同情與憐憫的情操。』公平正義和仁慈乃是為增加他人利益,而非私利,其放諸四海而無二致。
很多年輕人馬路上並排、進出電梯車廂不禮讓、插隊、強行超車等等,「他們沒有品德嗎?不,他們不知道,因此,教育應該要讓學生明白。」孫震先生語意深長,目光雋永望向在座眾人,學生們年輕的臉龐上顯露出肅然起敬的神情,眼前這位和書院長同歲的長者,時而與書院長風趣對話,更以嚴謹深遠的見識理服眾人,在這場知性談話中,孫震先生流露出對後輩們的傳承用心與敦慈期勉。
他再援引李國鼎先生提出的「第六倫」概念:社會信任。現代國家法制建全,國人對他人與社會的信任提高,而價值與規範建立在同樣建全的社會組織和制度之上,有感於政治人物的言行成為公認的不良示範,以及人們逐漸喪失對道德的信心,許多人重新呼籲品德倫理的重要,並使社會重又省思其內涵,其中,教育被視為關鍵。
「我們是否一定要從品德和知識兩者之間二選一?」「面對災難與飢餓時,品德還會存在嗎?」對於書院生的提問,孫震先生回應,當某些特殊情況發生,使兩者有所牴觸時才會被迫作出選擇。屆時,品德將被置於首,成為判斷圭臬;而遇到後者這般惡劣且急迫的情形,「如果是我,應該還是以保命為先。」他謙遜的表示,越困苦的環境裡越能磨練出品德與情操的高貴,做到表裡如一並非如此輕易。「品德,乃是修習一生的課題。」
演講進入尾聲,孫震先生為大家開啟一扇以古鑑今的省思之門,讓我們重新以孔孟儒學的教育理念審思今日教育內涵,把品德做為手段、目的和方法來鍛鍊自我,這些事不須等待教育改革才能改變,我們也可以從自身做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