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學習-低收入戶貧窮方案
貧窮一直是社會工作所關注的議題之一,透過主講者對於社會福利政策中對「貧窮」的思考邏輯與反思,讓社工系學生有理解與多元思考的機會。
說到低收入戶的福利措施方案,則要從貧窮談起,很幸運可以邀請到台中縣政府張君培社工員回到母校東海社工系 跟學弟妹們談談其工作業務「低收入戶貧窮方案」。一開始,張社工則問同學所認知的貧窮是什麼樣子?包含食衣住行育樂各種生活的型式與表現,更隨著時代社會的不斷變遷,大眾對於貧窮的認知與想像也產生不同的變化。張君培社工運用圖像的形式,來傳達不同時代對貧窮的意義為何,他說:「貧窮的意義被建構在當下的社會」。
接著,他分享其在研究所時所做研究:「助人專業者是如何看待貧窮?」來討論「主觀貧窮」,經由研究後所提出的結論,社工員認知中窮人的形象歸納如下:為家計奔走操煩的貧窮父母、流浪漢(遊民)、把福利當權利的進化型求助者、社會和福利的邊緣人、精障?窮人?傻傻分不清楚!透過張社工的解釋與論述,使得同學對於貧窮的概念及意義有較為清楚又多元的認識。
最後,張社工從我國貧窮政策與措施來談論貧窮,包括:法定如何定義貧窮?濟貧、安貧和脫貧不同層次的救助。貧窮線的意義與計算方式?國家透過貧窮線的機制來篩選出適格的窮人,也就是法定的窮人,這些人必須要先進入貧窮線的門檻,才能享有福利的機會,即社會救助法所訂定的標準。此外,張社工進一步去討論社會救助法背後的價值,包含:自助人助、家庭倫理以及工作倫理。
經過此一堂課程,同學除了對貧窮的意義及內涵有較多元的認識,也對於基礎的社會救助政策有初步的理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