並沒有所謂「最佳評分方式法則」這回事。事實上,Erickson及Strommer(1991)指出,評分方式受到評分者本身的價值觀、(對事物的)假設以及教育觀的影響甚大。比方說,將導論課程視為一門「分辨優劣」課程(區分出缺乏潛力的學生)與將導論課程視為基礎知能奠基課程,這兩種想法的教師其評分取向定會大不相同。
以下的建議可幫助你發展清楚且公平的評分方法。
評分的基本策略
一、以學生之理解與技能的精熟度來評分
僅就學業表現來評分,勿將課堂表現、努力、參與度、出席率、守規矩、態度、人格特質或學生對課程的喜好程度等列入基本課程評分標準之中,如果將這些非學業因素列入計分,代表學生學習狀況之指標--「成績」的基本定義,就會變得模糊不清,讓學生搞不清楚,而至於為何不宜將這些課堂表現列入計分,在作者的另一篇文章「Encouraging Student Participation in Discussion」的章節有詳細的說明(Jacobs & Chase, 1992)。
二、勿過分強調成績
須向學生解釋成績的意義、基準以及所使用的評分方法。學期初時,以書面告知學生哪些考試、報告、作業以及期末考試會列入總成績的計算範圍。一旦宣布,應避免過度強調以及談論成績,因為這樣會增加學生的焦慮,也會降低學生的內在動機而增強外在動機,例如投機取巧只為取得高分而未紮實學習(Allen & Rueter, 1990; Fuhrmann & Grasha, 1983)。
三、務必讓學生知悉整學期的進步狀況
對於你所評的作業、期中考或專案報告,須讓學生知道成績的代表意義。儘可能給總分(例如85分)而不是級分(例如B),因為級分容易受到批改時情緒因素影響。也須告知學生分數的分佈範圍,並指出令人滿意的表現水準。這樣的訊息可以激勵表現不好的學生進行改善,或是讓表現良好的學生維持水準。如果整個學期都有持續告知學生這些訊息,也可以避免最後那些令人不悅的分數爭議問題。
減少學生對評分的不滿
一、在課程大綱中須清楚敘述評分方式,並於課堂中講述
學生會想知道你是如何決定成績、考試及作業所佔的比重以及成績的所代表的意義,例如是依照「成績分配曲線」(常模參照)或是「絕對標準」(標準參照)?如果你可接受額外加分的作業、遲交的作業或是退回修改再交的作業,你也需要清楚陳述評分方式。
二、詳明作業遲交的處置方式
是否拒收遲交的作業?是否依遲交的時間酌以扣分?是否個案處理遲交的作業?是否有緩衝期?
三、避免在學期中修改評分方式
在學期中改變評分方式會減低學生對你的公平性、一致性、客觀性以及組織力的信任度。萬一非得改變評分方式的話,也須向學生詳細解釋原因(Frsbie, Diamond & Ory, 1979)。
四、提供充足的機會讓學生展現所學
給學生機會展現你希望他們學到的東西,這樣你會更清楚學生的能力高低,也可以減低缺考對學生成績的影響。所以除了期末考之外,可以另外加考一到兩次期中考,或是指定一到兩次小報告。
五、考慮允許學生選擇作業組合方式
老師可列出具不同配分比重的活動,並陳述每一個活動設計的教育理念意涵、動機、困難度及大概需要付出多少努力。若要拿到A、B、C,學生也會要知道大概得拿到多少分數,並可自行選擇用哪些組合來拿到他們想要的分數。以下是一些可行的評量活動:
1. 撰寫個案研究
2. 參與或報告實習經驗
3. 舉行討論會
4. 參與討論會
5. 與課程概念相關的札記
6. 撰寫演講心得
7. 依特定概念與主題來製作教具(例如:筆記、考試題目或是視聽用的教具)
8. 進行研究專題或是論文
9. 撰寫與課程相關主題之文獻探討
10. 撰寫包含文獻摘要、建議、應用以及評論的研究札記
11. 完成問題解決的作業(例如:設計實驗來考驗假設或是編製測驗來測量某物)
(Davis, Wood & Wilson, 1983)
六、向學生強調:成績反映的是特定作業的努力狀況,而非對個人的評價
須提醒學生,老師評的是作業,也應適時讓學生知道,現在的成績表現幾乎與未來的成就沒有關連性(Eble, 1988, p.156)。
七、鼓勵表現不好的學生
若學生學習有困難,盡你所能地幫助他們,以便他們在下一次作業或是考試中可以有所進步。若他們表現得很好,應給予進步的加分,將之列入成績計算(Lowman, 1984)。
八、與對成績不滿的學生交涉
你可以請對成績不滿的學生冷靜一兩天以後再來找你,或要求學生寫下更改成績的意見及理由。當你跟學生碰面商討成績時,攜帶所有相關文件:考題、標準答案與優良答案的範本。傾聽學生的考量、以豁達的心態來看待此事並冷靜回應。切勿一副充滿敵意的樣子。說明優良答案的基本要件,並指出學生的答案那邊答的不好或是不對,並讓學生瞭解你給分的理由。假如必要的話,須從容考慮學生的要求或是重改考卷,但勿因學生的個人需求而修改成績,例如為了考上研究所或是拿到成績優異獎。如果必要的話,可嘗試寫信給學生的導師,詳述學生的狀況並指出使其成績偏低的原委(Allen & Rueter, 1990; Mckeachie, 1986)。
九、正確記錄學生的成績
雖然系上會有總成績的影本,但是你自己必須保留一份整學期所有成績的詳細記錄,以防學生對成績有疑問或要求你幫他寫推薦信。
有效利用評分策略
一、在加退選期限結束前歸還第一個作業或是考試成績
早點讓學生交第一份作業,可以讓他們決定是否要繼續修這門課(Shea, 1990)。甚至有些老師會讓學生選擇不將第一次考試的成績列入計算(Johnson, 1988),因為學生可能會因為不瞭解教師的要求標準,或是低估通過考試所需的準備度,而考的不好。
二、以數字記錄分數而不要用級分
最好是用數字紀錄考試、教科書習題、回家作業等分數,以確保計算期末成績時可以更為正確(Jacobs & Chase, 1992)。
三、讓學生有機會可以修改作業來改進成績
很多教師會鼓勵學生重寫作業,但是他們並不會將修改後的作業重新評分。建議教師對修改後的作業重新評分,以提高學生修改作業,提高學習成效的動機。
四、如果很多學生都考的很差,至少一週後,以同樣內容再考一次
花一至兩堂課的時間帶領學生瀏覽困難的課程內容。在你實施新考試前,應須有課堂練習、回家作業、練習題、測驗題、讀書會以及辦公室時間。雖然重教跟重考對教師而言可能負擔很重或是浪費時間,但是在學生還不是很熟習之前上的主題時,就教新的主題,學生幾乎不太會有進步。
評估你的評分方式
一、與系所中所開的類似課程,比較一下你的成績分佈範圍
當你的成績分佈範圍與同事的有所差異時,並不代表你的方法是錯的。但檢視這些差異,會促使你再次檢查你的做法是否有所偏失。
二、在期末課程問卷中詢問學生對你的評分方式的意見
以下是一些例題(摘自Frisbie, Diamond & Ory, 1979, p.22)
1. 課程評分方式是否公平?
2. 是否有清楚解釋課程評分方式?
3. 是否有得到回饋?
4. 對於重打成績或是複查的要求是否公平?
5. 教師是否嚴謹且有意義地評分?
但不可否認的,成績的確可以了解學生的學習成效(Erickson & Strommer, 1991),並且它至少還具有下面六種功能(Scriven , 1974):
1. 明確地評述完成的作品之價值、優點與重要性。
2. 增進學生辨別優良作品的能力,亦即增進學生對自己作品自評及鑑別的技巧。
3. 激勵學生做出更好的作品。
4. 傳達教師對學生進步狀況的看法。
5. 教師可藉此了解學生會與不會的內容。
6. 篩選出可得到獎學金與繼續深造的人。
對於部份學生來說,成績是一種表示肯定或否定的象徵,他們會很在意成績,而正因成績如此重要,所以須清楚告知學生評分的基本原則及方法。
訂好評分標準,能使你的評分過程更有效率,並更容易知道學生對課程的理解程度。而且,若你謹慎並一致地評分,必然可以減少抱怨及抗議成績的學生。
感謝美國夏威夷檀香山社區學院授權編譯轉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