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個瞬息萬變、必須忍受各種不確定的資訊時代,不斷的吸收新知與努力的學習以成為我們生存的必要條件。此一現象普遍存在於各地,不因城鄉而有顯著差距,這更彰顯出推展網路?育的時代意義(梁朝雲,民86)。
網路教學(e-learning)的定義
教育部電算中心對於網路教學之定義為:「教師之教學活動包含上課、討論、及其他學習活動不需要在同一時間、同一地點達成而言」(民87),故以教育部的定義,即以電腦為工具,運用網路實施教學進行知識傳播,教師之教學活動包含上課、討論與其他學習活動不需在同一時間、同一地點達成。換言之,就是老師(知識的發送者)將他的聲音、影像,以及他希望學生看到的教材筆記等,透過網路的傳送,使其呈現在學生(知識的接收者)端的終端設備(螢幕、喇叭)上,並進行各種教學與學習活動,創造一個有意義的學習環境,目的在於能培養個體自動學習習慣及支持其繼續的學習活動(吳民隆,民87)。
網路教學的形式與內涵
網路教學活動大致有三種形式:共通性、利基性、期望式,如下所述(李進寶等,民87)
1. 共通性:使用者從教材庫中,選擇需要的教材,透過網際網路或企業網路下載到個人電腦中,然後再進行學習。
2. 利基性:教材以CD-ROM的方式,郵寄給使用者。此外,業者也常附上一些贈品、相關資訊與資料及個人信件給使用者。這種方式主要考量到習慣收到實質物品的使用者。
3. 期望式:由於資料壓縮技術日新月異,視訊、音訊、3D、動畫等已可透過網路,以即時方式傳送到使用者端。,因此使用者無須下載全部的教學軟體,而可以一面學習,另一方面讓電腦傳輸軟體。換言之,它是一種線上且即時(Online and Real-time)的學習方式。這種方式因近來寬頻的日益普及,而成為線上學習主流。
因為電腦環境軟硬體與寬頻的成熟,網路形成豐富之學習內容、多元的學習資源、個人化的學習需求、開放式的學習情境,超越了時空的限制,兼具同步與非同步的學習方式。其內涵重點在於(吳民隆,民87):
1. 建構在全球資訊網,利用WWW上超文件及超媒體的特性,建構一個完整而有目的的教學環境。
2. 主要目標在創造一個有意義的教學與學習環境,激勵學習者主動學習、參與學習活動,並持續不間斷,以「學習者為中心之教學模式」。
3. 學習不受時間、空間限制,教育及訓練不受場所地點限制,能提供非同步線上學習及教室教學之雙向溝通。
4. 促成社會終生學習的重要教育革新模式,加速學習型社會到來。
其中有系統而完整的規劃設計網路教學,建構一個以學習者為中心的學習模式與環境,才是網路教學的核心所在。以「探究為主」的學習方式,重視個體主動參與性,尊重學習者自覺性心智運作,滿足個體自主性的探索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