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車窗外陽光晴朗明豔,起伏的山脈像是受洗過一樣在陽光下泛著點點金光,在我眼前劃過一條條蒼翠的抛物線。背著沉甸甸行囊的我不敢相信自己竟身處在距離廣州近千公里之外的台灣,更不敢相信自己竟與幾位朋友坐在環島旅行后回程的列車上。靠在座椅下的背包壓得我雙腳發麻,用手擺弄著背包的位置,鼻子卻一陣感動的酸軟——第一次背包中沒有書,第一次背包上印上了遊歷的痕跡。

 

「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可是,激烈的社會競爭和巨大的學業壓力卻只允許我們暢遊在書海中,逐漸削去我們探索世界的慾望。

 

時光倒退,回想起三年前在廣州讀高三的時候,媽媽幾乎每天都嘮叨著:「你一定要努力,考上名牌大學,以後畢業才能找到好的工作。」爲了家人眼中所謂的「優秀」,在剛進入大學的時候,我已經開始規劃我四年的大學生活。於是,我的大學生活開始圍繞著「學習」 「社團」 「實習」 「工作」雜亂無章地忙碌著。沒有一絲喘息時間的我每天晚上帶著佈滿血絲的眼睛入眠,每天早上睜開浮腫的眼睛起床。面對著各種作業和任務的deadline,看著旁邊同學日夜K書,聽著各種社會上的競爭淘汰理論,我不敢有一絲鬆懈。壓抑著心中的呐喊,日夜忙碌中的我像是迷失了自我,腦海中沒有任何大學該有的美好記憶。我曾經懷疑自己是一具失去靈魂的軀體,機械地完成著各項我必須完成的任務和工作。各種中山大學一等獎學金、國家獎學金、優秀學生幹部等等的光環也只能給我一個為何要努力的理由,卻不能幫助我尋找真實的自我。

 

列車的報站聲把我從過去的回憶中拉回來,我把臉湊近窗戶迎接著陽光,兩頰的一股股暖流讓我心情舒暢,在台灣這塊美麗的土地上,我感覺到自己真實的存在,我在這裡思索我的人生,尋找我的興趣,探討我的未來。一切的壓力全部拋諸腦後,我終於可以放開心情地去遊歷、去體驗、去厲行、去創造大學中美好的記憶。走過繁華的高雄台北,終於瞭解到行銷學課本上的各種不同的商業運作模式;繞過花蓮險峻的步道、煙雲環繞的山脈、奇特嶙峋的岩石和與天相接的海水,終於瞭解到地理課本仲描寫的各種天然奇貌;體驗過台灣北、中、南和中央山脈東西兩邊的天氣,終於明白氣象學課本上敘述的各種島嶼氣候的特點……「紙上學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此時終於明白,在大學里不應該只有書本,不應該只有實習,不應該只有社團,不應該只有工作,我們的背包中應該要裝上我們滿滿的遊歷旅程,裝上我們尋找自我的過程。

 

看著自己來台灣交流不久后寫的日誌,裏面一個大大的用黃色背景強調的標題「新的開始」,想起半年前自己竟然想爲了不耽誤所修課程和工作的進度而要放棄來臺交流的機會,竟然想讓自己一直沉浸在死海一般的苦澀中窒息。當時凝視著桌面上堆得如山高的書籍,過度的疲勞與怨恨終於把我心中的呐喊釋放出來,我不要再過這樣的生活,我要換一個環境,過我自己認為有意義的大學生活。於是,在申請表上執筆一揮,幾個月後我飛過海峽來到了台灣,來到了東海大學。

 

列車沿著蜿蜒的鐵軌輕輕地搖晃著,經歷了一百多個小時環島旅程的我竟然不覺得疲倦,身體里的熱血從腳到手到胳膊直衝到大腦,腦海中一直回味著旅途中的各種見聞,各種感受。我們像是七八歲稚嫩卻又裝成熟的小孩,嘴上不停地叫著“我要長大”然後不顧一切後果地去搗蛋,去嘗試,去體驗。我熱愛這種自由的感覺,熱愛這種無拘無束去體驗生活的感覺。回來東海大學后老師驚訝地問:「你們都沒有當地人帶你們去遊玩嗎?那你們怎麼知道線路去環島的?人生地不熟的你們不怕遇到壞人嗎?」我們這群瘋癲又勇敢的交換學生根本沒有被各種憂慮阻礙我們的行程,只要做好了準備,我們就毅然朝著我們的目標進發。這樣的我,已經被塵封很久了。

 

多少年來,我們都失去了這種意氣,我們學生時代的目標早就被家長、被老師、被社會的期望所取代了。因為各種學業的憂慮、就業的憂慮、前途的憂慮,身為大學生,我們只能爲了考試日夜埋在書堆中,或是爲了將來的工作日夜奔波于各種社團活動企業實習,又或是爲了生活費日夜操勞打工。仍記得在電影《三個傻瓜》中,院長為了激勵新生而在開學典禮上說:「一出生就有人告訴我們,生活是場賽跑,不跑快點你就會遭到蹂躪。哪怕是爲了出生,我們都得跟3億個精子賽跑。」而最終這種壓力釀成了學生甚至院長自己兒子自殺的後果。只有壓力,沒有興趣,如何追求卓越?在大學中認識自我,才是最重要的事情。即使是滿身光環被稱作「學霸」的我,也一直迷茫著畢業后究竟要選擇讀研究所、出國還是就業。難道我們就要在大學漫長的黑夜中故作堅強嗎?爲什麽不在大學中認清自我?找到自己真正想要的未來?

 

其實大學充滿陽光,在大學里,我們一定要勇敢地去尋找屬於自己的那縷晨曦。

 

假期旅行結束后,室友們都興奮地分享自己的旅程經歷和旅遊攻略。我們的討論從旅行到實踐學習,從實踐學習再到各自的人生構想。遊歷不僅僅給了我們經驗分享的機會,更讓我們在交流中碰撞出思想的火花,更加認清自己的生活觀和價值觀。這使我深深地感受到,我們在認識自我的過程中需要同伴。想起以前在中山大學的寢室里,室友們在各自的位置上都拉上一條細線,掛上一塊黑布,把自己隔絕在一個小小的空間里,為的只是不想受他人的干擾而好好念書。可是,這一層薄薄的布,斷絕了室友間的各種交流。晚上下課后拖著疲憊的身軀回到宿舍,總是有種淒涼的沉寂,燈光照射下只能看到孤單的斑駁的身影,即使深知有幾位同伴躲在了黑暗當中,被拉長的人影也會瞬間把孤單放大。孤獨失落的我會在自己的角落里抱著雙膝,仰頭看著黑漆漆的夜空在想:既然人們都不喜歡黑暗,爲什麽偏要選擇躲在陰暗骯髒的角落里?這種孤單,這種黑暗,更容易讓人封鎖自我。

 

想起了顧城的《一代人》這首詩:「黑夜給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卻用它尋找光明。」即使是面對著黑暗,我們也要積極去尋找那埋藏在心底的潜能所爆发出的顽强的求索精神。既然大學已經幫我們驅趕了黑暗,為何我們要選擇把自己推入懸崖深淵?一位智者說,學習,是爲了完善我們的人生。而大學,其實是一個尋找自我,認識自我的過程。我們要放開我們的心態,真正瞭解自己的想法,不要被形形色色的顧慮所羈絆,勇敢地追求自己心中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