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暴的形成

陽光依舊熾熱的下午,指考放榜了。本來應該是開始規劃出遊並毫無牽掛的放鬆,但那時的我,跌坐在堆滿參考書的書桌前,像是要榨乾自己身上所有的水分一樣,從幾滴眼淚到放聲大哭最後久久不能自己的啜泣,淚水始終不甘心,忍住了又流,不知流下多少,灼熱的雙眼又腫又泡,藏滿怨氣,「一心想離家去台北求學、自以為頂著明星高中的光環,至少會考上公立大學……」怨念蟄伏且不斷堆積成了糞土,糞土散發的臭氣薰天,幾乎瀰漫了整個家,沒有人敢靠近,頂著臭氣的我也足不出戶。幸好父母給的鼓勵與支持始終澆灌著糞土,從未放棄對它的滋養。終於出現了一線生機,一棵嫩芽悄悄冒出頭,溫暖的關懷使它猛地竄起,勇敢面對未知且意料之外的未來。儘管懷疑與不甘心像是千絲萬縷掐住我的糾纏著,但不想再折騰父母隱藏的焦慮與憂心,我給如此軟弱的自己虛弱的微笑,所以,當系上打來問就讀意願時,我給了他不堅定但肯定的答案。

 

回想高中那三年,我除了玩、讀書,是毫無煩惱的孩子。一直以來,我始終相信路上行人會多看我一眼,因為那一身與眾不同的制服;親人朋友會肯定我,也因為那一身象徵前途的制服,褪下那一身引以為傲,沒有了明星光環,我還剩下什麼呢?

 

如今我因挫敗而重新思考,思考除了讀書、玩樂、社團之外,「我是誰?我要想成為什麼樣的人?我的存在能帶給他人什麼?」。我曾想過,如果我真的順利的考取我理想中的大學,我的人生如同在腦海中規劃的一樣順遂,我將因此失去一個成長、歷練的機會,而我在思考的同時體悟到了「活著」的感覺,正如同「痛過才知道愛過」的感慨。

 

風雨中的適應

來到東海第一天,我被懾人的美景震撼,不是富麗堂皇,也不是矯揉造作,每棵樹都有它自己的姿態,有想法地各自生長著,而每棟建築物也都有它存在的空間,像是計畫好一樣,相輔相成而美得天衣無縫,我不禁感到暢快舒坦,伸伸懶腰大力的深呼吸,想用最快的速度嗅遍這裡的一切,彷彿可以透過氣息撫過這裡的一絲一草,連同土壤的氣味,一起帶進身體裡,慢慢融化。好奇驅使我邁開步伐走上探索的旅程。

 

一群αleader拉開開學的序幕,他們帶領大一新生認識校園,熟悉環境。我記得帶領我的αleader曾說過:「αleader的目的是要改變東海,想要帶給新生一些不同於世俗的價值觀與想法,希望能改變整個學習的風氣與生活的態度。」所以儘管在九月太陽依舊火辣發燙的日子,抱怨聲毫不避諱的充斥耳邊,我還是抱持著期待的心情,參與了全程的活動。

 

在活動的最後一天,αleader給了每個人一顆希望的種子,要每個人寫下對自己的期許,然後放進試管,接著用全校新生的試管拼排出一株大大的希望芽,相約一年後再來拆開,檢視是否實踐自己的目標。那時的我,依舊不確定未來的目標,但這活動引發了深刻的省思,使我開始去想像關於未來的藍圖。

 

風雨中的尋找

抱持著期待與些許的害怕,我開始了大學生活。因為個性慢熟,曾經感到東海這麼大,卻沒有容身之處,始終格格不入。但這片美麗的風景給了我勇氣,教堂漸漸成了我的精神支柱,那兩片鵝黃色清澈的映照著耀眼的橘黃、清澈的藍、飽滿的白雲、紫紅的晚霞,流線型的身軀彷彿教導著我該如何放低姿態。而翠綠色的草坪與香濃的青草味,總是能勾起我一抹發自內心的微笑。教堂永遠佇立,堅毅不拔的形象,則成了我高昂的勇氣,每天看著它出發去學習,就像是要赴一場美的約會一樣。回宿舍時,扛著一天的收穫望著它,抬頭挺胸向它炫耀著,一天的疲憊在這裡得到寬慰。

 

似乎是十幾年前,剛會走路的我也來過這,而現在的我,每天每天在文理大道上來來回回,有時看著路過的行人,有時看著被樹枝圍繞的天空,有時看著石地上交枝的樹蔭,我不斷的與我小時候的影子在文理大道上交錯重疊,只是那時總有雙手牽著我,引領著前方的道路,並在跌倒時毫不猶豫地迅速拉起我。現在,我自己走,以後也是,不是不會跌倒,但再也沒有人會牽著我了。也許過去那個天真的笑容早已不復存在,有些表情早已習慣被掩飾,習慣了隱藏,幾年以後我的臉上又會呈現什麼樣的線條呢?希望不會是虛偽的線。我的四年將是在這裡的一步步腳印累積而成,我的未來也將會從這裡走出,四年後的我在哪裡?我的未來呢?我想該是時候自己走了。期許自己夠勇敢走出自己的路,不畏懼挫折與失敗,勇敢的奔騰著,在時間的浪潮中激越、茁壯。

 

風雨中的陪伴

人不能獨自而活,媽媽曾說過:「人要向地球一樣會自轉,也要會公轉。」儘管多麼不捨,高中再要好的朋友依舊要分離。那些走過我生命的人,也許儘管匆忙,但共同擁有的美好時光,我始終珍藏著,像是醃梅子酒一般越陳越香,閒暇時一口口細細品味,用舌尖劃過過往的曾經,發現在記憶的漂泊汪洋裡,我擁有了許多純靜美好。

 

上了大學,朋友不再全然是自己選擇的,而是環境給予的,像是室友或者是掃友,總是有外力因素的驅使。然而,也許是我始終想掌握選擇權,所以剛開始有些許的不適應;再看著臉書上朋友們都有了自己的生活,建立了新的生活圈,我總是投以的羨慕的眼光。害怕自己虛擲光陰,重蹈覆轍失望悔恨。

 

隨著時間的洗滌,我也漸漸開始懂了,沒有人是完美的,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故事,也都有自己的生存方式,多些圓滑但非世故,磨掉些稜角,裁斷在身上早已過於沉重的叛逆,氣焰陡然滅了,才能飛得更平順安穩,也能自在快樂許多,就像我現在一樣。而且正如徐志摩的〈我所知道的康橋〉所說「你如愛花,這裡多的是錦繡似的草原。你如愛鳥,這裡多的是巧囀的鳴禽。你如愛兒童,這鄉間到處是可親的稚子。」我發現,我如愛這裡,身邊多的是真誠的朋友。

 

避風港

沒多久之後,我在東海找的了有如歸屬一般的避風港那就是—圖書館。剛開始只是驚訝於它的巨大和充滿理想的乾淨模樣,然而真正誘使我踏進去的還是對文字流淌出來的渴求,瀰漫的書香激發異常的興致,沉浸書中與字句搏鬥,以自己的方式穿透闕漏和空白,將劇情寫進自己的經歷,美麗的字句一條條編織成想像傾瀉而出,而我飢渴的想吞進全部。蜷曲在我喜歡的那個角落,迷濛的看著陽光灑進來,迷失於這樣閃爍的金粉與溫暖的浮光。窗外的樹,一棵棵站得整齊,搖搖擺擺的唱著和聲,輕輕柔柔的向我招手,我則回以一個慵懶甜蜜的微笑。忘了真實與想像的微妙差距。隔絕了平時緊湊的急管繁絃,我就這樣度過許多個煩躁、憂心忡忡的下午。

 

也許是在山腰上,東海時常下雨。下雨時,大家都泡著滿身水氣,窩在宿舍,但我受不了這接近發霉的氛圍,我喜歡撐著傘到處走走。路上只有我一個人,好像這一片天地是我的。雨的節奏充滿安定的力量,搖擺不定時,我習慣在雨中思索定錨點;欲振乏力時,我喜歡在雨中重新燃起意志。走著走著,景色在我眼中漸漸變成一團一團無法區隔,擒住眼框中的模糊,稀稀落落的是雨是淚,已無法辨識,但能確定—是感動。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像今晚上,一個人在這蒼芒的月下,什麼都可以想,什麼都可以不想,便覺得是個自由的人,白天裡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說的話,現在都可不理,這是獨處的妙處;我且受用這無邊的荷香月色好了。」能撫慰人心的始終是大自然,儘管絲絲縷縷說不盡,但總是能得到解答。

 

風雨過後的彩虹

一開始抱怨勞作教育,抱怨學校太大,幾乎無事不抱怨。但我重新找尋在東海的意義,每件我不是那麼喜歡的事,其實都有它存在的價值。而我自以為的人生風雨,不過就是一場突如其來的午後雷陣雨,只因讓彩虹更顯得珍貴、美麗。

 

體悟的那一刻我有多慶幸自己在這,走出自怨自艾的框架,可以看到更多的美景,不用去羨慕別人,珍惜自己所擁有的當下。風雨過後的彩虹總是絢爛奪人,又如醍醐灌頂的舒暢,我想大聲的像宇宙宣告「嘿,我在這!」,這一刻萬籟俱寂,但我聽到爆炸般歡欣鼓舞的喝彩。

 

我愛這裡的一切點點滴滴,儘管很多事,因為曾留下的清楚刻痕而徬徨、害怕。也曾在心中吶喊過,指責過上帝,但站在宏偉高聳的教堂前,我堅信他引領我朝向更璀璨的光明,路程雖然崎嶇遙遠,但風景更美,體悟更深。我掌握了信念、抓住了勇氣、灌滿了熱忱。這裡的花草萬物,形形色色的人物,加上東海給予我的豐富資源與自由的學風,將會是我日後最珍貴的寶藏。我將永遠忘不了,我找到自己,我學會接受自己的不完美,可以因夢想而有所追尋,終於學會給予自己肯定,我追求的自己也越來越清楚,這一切只因我在東海。十九歲的今年,我很慶幸我在這,沒有人能準確的說明成功的顏色,又或者每個人對成功的顏色定義不同。我想要的顏色不是金錢堆疊成的目眩神迷,而是夢想渲染出的五顏六色。四年後,讓學校因我而驕傲,我因學校而大放異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