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色的樹林裡分出兩條路,
                 可惜我不能同時去涉足,
                 我在那路口久久佇立,
                 我向著一條路極目望去,
                 直到它消失在叢林深處。

                        ——選自『未選擇的路』

 

一:選擇之惑,擾青蔥

夜色如水,靜謐,安詳。

高中好友在qq上突然發來一個很無奈的表情,問我,如何決心離開熟悉的環境呢?

 

原來她得到一個去其它大學交流一年的機會,但是她正在權衡,下不了決心。一面是對新環境的憧憬,一面是對熟悉事物的不捨,她在中間,搖擺不定。

 

面對這個機會,好友考慮頗多。離開,可能會影響她的專業成績,從而影響她的保研資格;離開,意味著她要放棄她的社團工作,失去和團隊合作的機會。而且,家人也不是很希望她去。有太多的理由阻撓她那小小的想望,選擇當前,好友覺得很累。

 

很多時候,我們的困惑不是因為沒有選擇的機會,而是選擇太多,卻沒有選擇的勇氣,於是猶豫不定、徬徨不已,只能匍匐在選擇腳下,無法前進。

 

上了大學,越來越發現自己害怕選擇,不敢選擇。回想過去,很多時候我們把自己的主動權交給了別人,在學校是老師,在家裡是父母,我們扮演的只是『被選擇』的角色。雖然開始我們選擇反抗,但是太多次的阻撓,漸漸消磨盡我們的鬥志和勇氣,後來有點懶得思考選擇,甚至開始害怕選擇。常常說自己不知道喜歡什麼,那要怎麼選擇!

 

在五月花開的季節,我們卻迷茫於該看什麼花!

大學,青春的殿堂,太多的可能, 我們將何去何從?因此,學會選擇必然成為大學的一門基礎必修課。

 

二:選後承擔,也成長

人生就是由一個個選擇組成的一段段經歷,有風雨也有彩虹。

 

好友的一番傾訴讓我的思緒飛回到半年前。大二的秋冬學期,誠然,過得有點悶。那時的心情時不時如陰翳的天空,不明朗,更迷茫。這一切源於一個大一時所做的選擇,於是我一直在背負那個選擇所帶來的十字架。

 

懵懵懂懂進了大學,想著要多學點東西武裝自己。考慮到外語的重要性,我覺得有必要給自己一個學習語言的動力,所以報了輔修,即第二專業。看著滿滿的課表,我有一種很充實的感覺。但這只是一個開始。

 

接下來,每週必修加上輔修將近四十節的課,讓我失去了原先的自由和快樂,每天來回奔波,固定路線,像個被程式化的機械人。自己喜歡的講座和活動經常因為時間衝突而放棄。我著實感到自己成了一個陀螺,被生活這根鞭子抽打才轉。這種旋轉沒有美感,只有鞭子抽身的痛感。原本可以自由飛翔,卻在無盡的課中失去了翅膀。為什麼會這樣?

 

我想過放棄,但客觀條件的限制,冷冷地告訴我,這學期你非如此不可。而且一旦開始,就會有無數雙目光注視著你,包括我自己。我意識到這是一個錯誤的選擇。想豐富自己,卻消受不了。決定了,經歷了,才發現,自己不喜歡被填塞的滿滿的,整天忙碌。選擇是我自己的,所產生的結果也只能我自己來承擔。如果說這是一個不明智的選擇,但至少我慶幸在認識自己的道路上我向前邁了一步。

 

是的,沒有人能代替我承受我正在承受的一切。關於選擇,無論如何,只要是自己做的,就不存在對錯。過去莽撞的我不會讓現在經歷過的我滿意,現在的我也不會讓未來經歷更多的我點頭。但重要的是,我在面對一個個選擇,我在承擔一個個選擇的結果。在這條不得不選擇的路上,我更清楚地在認識自己、更真實地在面對自己。所謂的長大,或許就在這些經歷中慢慢呈現吧!

 

人生的百味,還須自己嘗。

 

三:心之所向,做決定

我也有過和交流有關的選擇。

 

當時我是怎樣說服自己靜下來好好想想,做一回理智的青春人的!我在想。

 

那天的自習室,出奇的安靜,但我的內心卻激烈爭鬥,to be or not to be, that is a question. 我也陷入了哈姆雷特般的矛盾心理中無法自拔。

 

有機會去台灣交流,這不是一個天賜良機麼?我為什麼會猶豫,會遲疑,會這般折騰?第二天就是交報名表格的截止日期。所以,我不能再搖擺,去還是不去,此刻,我必須做出決定。

 

我拿出一張白紙,寫下我內心真實的想法。我想去,我想看見更多,聽見更多,遠方似有一種磁力,在不斷吸引我。遠方的美好,在於它的未知性。當心中充滿期待的時候,內心就會越嚮往。Life is everywhere, but not here.這句話雖然有些絕對,但也道出了一些生活的真理。

 

但是,另一種想法將我從對遠方美好的想像中拉回到現實。我的課業,大一懵懂,漏選了不少必修課,這一去,這些課可能要大四上,嚴重的可能會延畢。還有我的社團,那些新進來的新成員正在慢慢熟悉,我的離去,將失去一起成長的機會······但是,孰輕孰重,交流的機會一去不返,而我的課業還有彌補機會,我的團隊還有重組可能。我漸漸明瞭了,我內心真實的呼喚其實一直都在,只是我內心太焦躁太喧鬧,不肯停下來去傾聽最自我的聲音,從而忽略了最真實的自我。

 

終於,我在『去』一欄打上了一個大大的勾。我想我已經決定了。頓時,一種從所謂有的輕鬆感油然而生,這是一個神聖的時刻,我知道我解放了,我解放了自己,也唯有自己才能解放自己。面對選擇,很多疑惑是自己給自己套上的枷鎖,那些成為絆腳石的因素真那麼重要麼,值得你為它而放棄自己內心的想法?靜下來,想想,再想想,冥冥中,會聽到自己真實的呼喚。

 

這是一個嘈雜的時代,有很多聲音,經常會撩起自己平靜的心緒。面對選擇,和自己對話,或許方向會更明朗。選擇前,真誠面對自己;選擇後,不要放棄。

 

三:有捨有得,不言悔

有捨才有得。這句自小就聽說的話,真正領悟卻在最近。

 

來到台灣,時不時會和室友聊起我的那個糾結的決定過程。室友笑笑說,看來你沒有後悔。嗯,沒有!我說。

 

學在東海,遊在台灣,不亦樂乎!只是當時已惘然!

 

看過日月潭湛藍色的水,淋過彰化鹿港滂沱的雨,吹過鹽田陰冷的風,曬過新社古堡溫暖的太陽,欣賞過小琉球藍綠色的“珊瑚海”,我滿目蒼翠;吃過逢甲夜市美味的大腸包小腸,騎過集集小鎮順風的單車,玩過墾丁南灣刺激的水上運動,坐過烏樹林哢哢響的小火車,登上過高雄“夢時代”高聳的摩天輪,我依然在前進;採摘過陽明山清新的海芋,觸摸過安平古堡歷史悠久的城牆,感受過中正紀念堂的雄偉氣勢,目睹過臺北101的高聳入雲端,聆聽過春呐音樂節的呐喊·······我繼續出發。

 

我驚歎於臺灣旅遊系統的發達和旅遊資源的豐富。羅丹說,世界上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美的眼睛。

 

一語中的。

鬧中取靜的東海,古樹絕對是它的主旋律。矮矮的宿舍,長長的連廊,都隱在參天古木中。方方正正的教學區,安靜地坐落在文理大道兩旁。校園中心是路思義教堂,算是東海大學的地標性建築,佇立半世紀而氣派不減。

 

東海大學的建築風格,古典而有韻味,很有時間的痕跡。我想,東海的老師,應該可以在這裏詩意地棲居。的確,一襲長衣,仙風道骨,聲音鏗鏘有力,雖已可見白髮,但臉卻很青春。她講中國學術黃金時期的胡適,王國維,陳寅恪,錢鍾書等,她想重塑大學的知識人。上課時,她時而風趣的語言,時而凝重的神情,她痛心於戰爭對學術的破壞,她陷入沉思,她在感受人物的感受。這是一位潛心於學術的教授,一位性格明瞭的老師。

 

她曾說,慢慢看書,看三遍。

“大學者,非大樓也,大師之謂也。”

 

 這是我的選擇,此生無悔!

大學生活在繼續,選擇也在繼續。經歷了許多,我想說:

我的選擇,我做主。

 

 末了,以汪國真的幾句詩來結尾:

我不去想是否能夠成功
既然選擇了遠方
便只顧風雨兼程